江城一别后,已是隔年春。
弃置同遗迹,相逢但怆神。
产因淹宦减,鬓以悼亡新。
徒奉平原藻,嗟无可赠人。
【注】吴纯,字二纯。平原:指汉文帝刘恒。
答吴二纯叔
江城一别后,已是隔年春。
弃置同遗迹,相逢但怆神。
产因淹宦减,鬓以悼亡新。
徒奉平原藻,嗟无可赠人。
译文注释
江城一别后,已是隔年春。弃置同遗迹,相逢但怆神。
(1)“江城”,指建安郡的江陵。这里泛指京城洛阳。
(2)“隔年春”:指一年已过,又逢新年。
(3)“弃置”句:意为两人像被遗弃的古迹一样,虽然仍在一起却无话可谈。同“相与委而去”。
(4)“相逢”句:意为两人虽然相逢,却只能感到悲伤惆怅,不能欢聚。
(5)“产因”句:意为仕途因遭贬谪而荒废,头发因哀悼死者而白了。产,生产;宦,官宦。
(6)“徒”句:意为只是白白地追随平原君(齐桓公)的足迹(即《渔父》之“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天作于江陵。当时诗人正在京都洛阳,与吴纯兄弟有深厚的友谊。诗人在京师与纯弟相聚时,写了这首诗赠给纯弟,表达了自己对纯弟的思念之情。
首联:“江城一别后,已是隔年春。”诗人从离别写起,用一个“后”字,表明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诗人把两人分别的地点放在江城,既突出了两人离别的地方,又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地点远离京都洛阳,暗示二人的分离是被迫的、不情愿的。诗中“已隔年”,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写的是两人分别的地点和原因,实写的是诗人对吴纯兄弟的思念之情。
颔联:“弃置同遗迹,相逢但怆神。”此二句写诗人与纯弟分别后的生活状况。弃置,抛弃、丢弃的意思,此处指诗人被朝廷征召到京都任职。遗迹,古代遗留下来的事物或人物的事迹、遗物。怅然失意的心情。诗人说两人虽被朝廷抛弃,但却依然在一起生活着,但见面后只感到悲伤惆怅,不能欢聚。
颈联:“产因淹宦减,鬓以悼亡新。”此二句写诗人因被朝廷征召到京都任职,仕途荒废,头发因哀悼死者而白了。淹宦,指长期任职。悼亡,指因亲人去世而悲伤。
尾联:“徒奉平原藻,嗟无可赠人。”此二句写诗人只能追随平原君(齐桓公)的足迹,白白地追随他,感叹自己无法再为他人做点什么了。平原君(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主,名小白,齐桓公死后,其弟即位成为宋襄公。平原君是他的字,所以后人称他的子孙为平原君子孙。平原君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有毛遂。毛遂向平原君进言,迫使楚王撤军救赵国,使邯郸解围,因此平原君把他引为知己,并送他宝剑作为信物,表示愿与他共事。平原君死后,平原夫人要求毛遂把她的陪嫁婢女改名“孟明远”,意思是要她永远跟从毛遂。毛遂只好将她的陪嫁婢女改名为孟明远。
赏析
《答吴二纯叔》:本诗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所作。诗题中的“吴二纯叔”,是作者在京师与纯弟相聚时所写的一首诗送给纯弟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纯弟的思念之情。
首联:“江城一别后,已是隔年春。”诗人从离别写起,用一个“后”字,表明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诗人把两人分别的地点放在江城,既突出了两人离别的地方,又写出了两人分别的原因——因为被朝廷抛离京都洛阳。诗中“已隔年”,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写的是两人分别的地点和原因,实写的是诗人对吴纯兄弟的思念之情。
颔联:“弃置同遗迹,相逢但怆神。”此二句写诗人与纯弟分别后的生活状况。弃置,抛弃、丢弃的意思,此处指诗人被朝廷抛弃,但却依然在一起生活着。遗迹,古代遗留下来的事物或人物的事迹、遗物。诗人说两人虽被朝廷抛弃,但却依然在一起生活着,但见面后只感到悲伤惆怅,不能欢聚。
颈联:“产因淹宦减,鬓以悼亡新。”此二句写诗人因被朝廷征召到京都任职,仕途荒废,头发因哀悼死者而白了。淹宦,指长期任职。悼亡,指因亲人去世而悲伤。
尾联:“徒奉平原藻,嗟无可赠人。”此二句写诗人只能追随平原君(齐桓公)的足迹,白白地追随他,感叹自己无法再为他人做点什么了。
《答吴二纯叔》是诗人建安十二年春天在京师与纯弟相聚时所写。《文选》五臣注本题作“答纯”。
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吴纯兄弟深厚情谊以及分别后的怀念之情。首联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和原因;颔联表现了诗人与纯弟分别后的生活状况;颈联表现了诗人因被朝廷召唤到京都任职而导致仕途荒废;尾联表现了诗人只能追随平原君(齐桓公)的足迹而不能再有更大作为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人,体现了建安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