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见长安好事家,年年栽竹似栽花。
谁知一过江南去,看尽山巅与水涯。
注释:我见到长安的富家子弟,每年都在种竹。他们却不知道,一旦离开,就会看到山巅、水涯都是竹子。
赏析:此诗以咏物寄情,写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对长安富家子弟栽竹与江南人栽竹的不同表现方式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劳动美的热爱。
每见长安好事家,年年栽竹似栽花。
谁知一过江南去,看尽山巅与水涯。
注释:我见到长安的富家子弟,每年都在种竹。他们却不知道,一旦离开,就会看到山巅、水涯都是竹子。
赏析:此诗以咏物寄情,写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对长安富家子弟栽竹与江南人栽竹的不同表现方式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和劳动美的热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通晓大意和重要句子的意思,同时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析第一句“岭头松树插天青”,岭头,山岭之头;松树,指松树;青,苍翠。此句写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松树枝繁叶茂,直插云霄;第二句“岭下人家旧姓丁”,岭下,即山脚下;旧姓,旧时的姓氏;丁,指丁姓人家。此句写山上山下,都是姓丁人家
过剑水有述 雨后重游古径,物是人非感慨生 1. 诗篇原文 此地重经雨后过,其如风物怅人何。 水忘旧涧桥梁少,路启深山草树多。 行客有怀频问迹,土音无字易传讹。 新携一剑千金值,欲向岩前试一磨。 2. 诗句注释 ①“此地”:代指诗人曾经经过的地方,可能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山水之地。 ②“雨后”: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雨水冲刷过的景色格外清新脱俗。 ③“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感伤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河间府瀛海驿写竹遂成长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我本东南瀛海客,乘兴来登瀛海堂。 - 诗中的“我”是作者自指,他原本居住在东南地区的瀛海,也就是大海中的地方。“乘兴”表示兴致很高,“登瀛海堂”则是指来到瀛海的一座楼台。 2. 堂中开帘分广席,四壁拂拭如秋霜。 - “堂中开帘”指的是打开门帘进入堂内,“广席”即宽敞的坐席
【注释】 二王:指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飞鸿:喻书信或信使。刘廷美:名从谦,北宋诗人。字子羽。景德三年进士及第,授将作监丞。 都卢:即都卢体,唐代书法字体之一。浑脱:唐代剑法。 一池春水鹅群白,数屋秋霜柿叶红:形容景色之美。 米家翁: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以善书著称。 【赏析】 观刘廷美秋官草书——观:观看。秋官
【注释】 1. 秘殿:皇帝的内殿,即禁中。 2. 凤阁东:指翰林院。 3. 中官催召:宦官们奉命催促召见。宠恩隆:受到的恩宠极为优厚。 4. 露分:晨露滋润。仙掌蔷薇绿,用来形容清晨的露珠滋润着宫苑中的蔷薇花,色彩鲜艳如玉。 5. 酒赐宫壶琥珀红,用来形容皇帝赏赐的酒色如同琥珀般晶莹剔透,醇香浓郁。 6. 咫尺龙颜呈日表,形容皇帝近在咫尺,容颜庄重威严,仿佛太阳般照耀四方。 7. 从容天语出渊衷
【注释】: 1. 咫尺南湖几度过,频将诗兴付清波。南湖:指西湖。 2. 咫尺: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非常近。 3. 几度:几次、多次。 4. 频:常常、多次。 5. 付:交给、给予。 6. 清波:水面上的水波。 7. 欲寄林深客:想把诗写成后寄给住在深林里的朋友。 8. 闲放春风出薜萝:让春风轻轻吹散薜荔和萝藤。薜荔是一种攀缘植物,叶子有细毛,可编席子;萝蔓长得很密,常缠绕在一起生长
【注释】 游天童寺:游览天童寺。游,游览。 中峰:寺庙名,在天童寺内。 青松:指山中的松树。 班班:形容雨后山景的清新美丽。 开士:和尚或道士。 叠翠:层层青翠。 竹阴:竹林里的阴影。 花气:花香。 素瓷:白色陶瓷器物。 悠然:安闲自在的样子。 袈裟:僧侣穿的长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天童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他游山玩水的喜悦心情。 诗的前两句写初至天童寺,只见青松密布,山色苍翠
【注释】 多景楼:在江苏镇江金山寺中。草:指草拟诏书。边诏:即“诏书”,指皇帝颁布给各地官员的文告,内容往往带有征伐和治理的意思。青山作钓台:以青山作为钓鱼的台子,比喻隐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思想。 首句“滚滚江流动地来”,写眼前所见之景,长江水势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滚滚而来。这一句为下文蓄势,使诗人的思绪随着江水的流动而飘荡
【注释】: 孤城:指洛阳。斗:指北斗星。阿:山的弯曲处,指小山。疋马:双足并驰的马,指骏马。过:经过,指游览。行尽青山无虎迹:意思是说在青山上没有老虎的踪迹了。望穷沧海息鲸波:意思是说在海边看到大海的尽头,海面上没有波涛。里社:乡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间田:田间的空地。斥卤疆场:指荒地、边陲之地。野灶:指荒野上的草灶。南楼:指洛阳的南面有一座高楼。醉日:指酒后乘凉的日子。落花如舞鸟如歌
解析 第一句:箫管声沉午夜春- 关键词:箫管 - 注释:箫,古代的吹奏乐器;管,指箫的音管部分。 - 译文:夜深时分,箫管的声音深沉。 第二句:六宫谁尚步香尘 - 关键词:六宫、香尘 - 注释:六宫,泛指后宫中的所有女子;香尘,指宫中女子所踩踏的地面因香气而显得特别干净,也指宫女们行走时扬起的尘土。 - 译文:在这寂静的午夜,宫中还有谁还在走动,留下飘散的尘土? 第三句
【解析】 题中“城市”与“山”相对,花与竹相对,“只解”与“自”相对。“时人”指的是诗人自己。 【答案】 注释:在城市园林里多种花卉,山中竹子却倾斜斜倚。人们只知道欣赏花卉,却看不到秋天来临,有几家能欣赏到秋色呢?译文: 城市园林多种花, 山中老竹自欹斜。 时人只解看花好, 看到秋来有几家
这首诗是唐代李商隐的作品,名为《题唐明皇吹玉箫图》。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以及赏析: 昭阳殿高清昼长,珊瑚枕压七宝床。 昭阳殿高悬,日光照射得明亮。 七宝床上摆放着精美的枕头,显得非常华丽。 珍簟平铺碧云冷,珠帘半卷秋风凉。 珍簟(一种细密的竹席)铺展开来像碧云一样凉爽,半卷的珠帘透进秋天的凉风。 此事谏疏非无补,君王自喜教歌舞。 虽然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君王喜欢听歌舞
注释: 河间府瀛海驿:位于河北省雄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之一。 竹遂成长句:指竹子迅速生长形成长句子。 只恐天工有使来:恐怕上天有特殊的安排。 一朝卷入空中去:一旦被卷入云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在河间府瀛海驿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首句“只恐天工有使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奇迹的惊叹
雨后双钩写未成,几番阁笔听秋声。 琅玕本是无心物,移到诗家便有情。 这首诗出自明朝金湜的作品《题竹杂咏·其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1句:“雨后双钩写未成” - 翻译:雨后,我尝试用双钩画竹子,但画作还没有完成。 - 注释:雨后,描绘了一幅湿润的竹林画面。双钩,是古人画竹常用的技巧。 - 第2句:“几番阁笔听秋声” - 翻译:我多次放下画笔,静心聆听秋日的声音。 - 注释
【注释】 竹:一种植物。杂咏,即咏物诗,以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或志向等。 投闲:指退隐。竹林:指竹林深处,这里借指隐居之地。 抽簪:古代官吏在祭祀时把头发盘成发髻,插簪子于发际上作为标志,这里指官员解职。 报:告知。三春雨:即春季的雨水。 莫遣、作阴:不要让它(竹)长得过高,以免遮挡阳光。 【赏析】 《题竹杂咏 其六》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竹为题,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注释:北地天气寒冷,竹子不易栽种,客居生活,终日被灰尘困扰。昨晚做了一个回家的梦,梦中我直接去了江南,见到了那美丽的风景。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北地天寒少竹栽”,描绘了北方寒冷的气候和缺少竹子的环境,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第二句“客居终日苦黄埃”,表达了诗人在异乡为客的生活状态,终日被灰尘困扰,无法享受家乡的美好;第三句“昨宵适有还家梦,直向江南貌得来”,通过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