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临发意如何,独向津头发棹歌。
远浦晴烟添草色,沧江宿雨动新波。
舆图尽入河山壮,海宇均沾雨露多。
况是远人蒙化久,敷宣好为布阳和。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即将离开沙同知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全诗通过描绘沙同知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对沙同知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注释:

  • 行人临发意如何?:行者临行前心情如何?
  • 独向津头发棹歌。:独自站在渡口,吟唱着船歌。
  • 远浦晴烟添草色,沧江宿雨动新波。:远处的湖面在晴空下烟雾缭绕,增添了草木的颜色;湖面上的波浪在昨夜的雨中起伏不定。
  • 舆图尽入河山壮,海宇均沾雨露多。:国家的版图壮丽无比,普天之下都沐浴在雨水和阳光之中。
  • 况是远人蒙化久,敷宣好为布阳和。:更何况您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又有机会来此,希望您能够传播朝廷的恩德,让这里的人都感受到朝廷的好意和温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即将离开沙同知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全诗通过描绘沙同知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对沙同知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首句“行人临发意如何”,点明了诗人即将离去,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第二句“独向津头发棹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离别的情景。他独自站在渡口,一边唱歌一边告别,表达了他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接下来三句“远浦晴烟添草色,沧江宿雨动新波”则是对离别后景象的描写。远浦上的晴空和烟雾交织在一起,给原本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机;昨夜的雨还未完全停歇,湖水上泛起层层涟漪。这些景象都让人联想到诗人与沙同知的离别,也表达了他对沙同知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最后两句“舆图尽入河山壮,海宇均沾雨露多”则是对国家未来的祝福。诗人希望沙同知的到来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繁荣和发展,普天之下都沐浴在雨水和阳光之中。这既表达了诗人对沙同知的期待,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沙同知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