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都邑废巳无城,龙虎台空尚有名。
山绕平原烟树绿,天连碧海暮潮平。
清宵宿卫闻笳响,拂曙趍朝听鼓声。
传道乘舆催早发,中军先己抗前旌。
【注释】
军都邑废巳无城,龙虎台空尚有名:废巳即废弃。军都邑即京师长安,巳即初五。龙虎台在长安城南。《唐六典》卷四载:“龙武、天威二将军府,于两阙间各置一员。其龙武将军府在左银台门之南,与右金吾齐列;天威将军府在右银台门之北,与中尉同列。”
山绕平原烟树绿,天连碧海暮潮平:山环绕着平坦的大地,烟雾笼罩着青翠的树木。天空与蓝色的大海相连,傍晚的潮水平静。
清宵宿卫闻笳响,拂曙趍朝听鼓声:清宵即清早,宿卫指守卫宫廷。笳是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管乐器。趍朝指拂晓起床。趍通“拂”。拂曙,拂晓。趍朝,清晨。
传道乘舆催早发,中军先己抗前旌:传道即传达命令,这里指皇帝传令。乘舆指帝王的车驾。中军指禁军。先己指领先。抗前旌,挥舞军旗。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夏秋之交。当时宪宗已即位多年,而朝廷政事却仍由宦官控制,诗人感到忧心忡忡,于是写下这首感事诗来讽谕时政。此诗首二句写龙虎台的景色,三、四两句写日出时所见景象,五、六句写听到的军乐,最后写皇帝的旨意,表明自己对此事的态度。诗的意境雄浑开阔而又含蓄蕴籍,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气概和不屈的精神。
诗的前二句描写虎台台的景色,以烘托气氛,为下文抒怀蓄势。龙虎台位于长安城南,据《唐六典》记载:“龙武、天威二将军府,于两阙间各置一员,其龙武将军府在左银台门之南,与右金吾齐列;天威将军府在右银台门之北,与中尉同列。”从这可以想见台城的雄伟壮丽。然而由于宦官专权,使这座古城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破败不堪了。作者对此深感忧虑,所以开头就说:“军都邑废巳无城”,意思是说:自从宦官掌权以后,京城已经荒废,已经没有城墙了。“龙虎台空尚有名”,意思是说:尽管这座古台已经废弃,但仍然有名,还可以称它为“龙虎台”。
第三句“山绕平原烟树绿”,写的是龙虎台周围的景色。“山绕”写出台城的四周都是山。“平原”写出了台城的地势平坦。“烟树绿”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这一句写得很形象生动,给人以如在画中之感。
第四句“天连碧海暮潮平”,写的是龙虎台周围海面上的景象。“天连碧海”写天空好像与大海相连一样,“暮潮平”写出了夕阳西下,海水平静的样子。
第五句和第六句描写了作者听到的各种声音,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清宵宿卫闻笳响”写的是在夜间值勤的时候听到的军号的声音。“拂曙趍朝听鼓声”,意思是说:拂晓起来听报时的鼓声。“笳”是胡人吹奏的横笛,“鼓”也是胡人吹奏的一种管乐器,它们都是古代军队里常用的乐器,因此在这里也象征着军队,表示作者对军队的关心。
最后两句写皇帝的旨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传道乘舆催早发”,“传道”就是传达命令的意思,“乘舆”就是天子所坐的车驾,也就是皇帝。“催早发”意思是说:催促皇帝早早出发。“中军先己抗前旌”,意思是说:中军指挥使率先举旗。“抗前旌”意思是说:举起军旗在前面引路。这句中的“先己”和“中军”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用“先己”表示自己的谦逊,用“中军”表示自己的地位。
全诗以龙虎台的景色起兴,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担忧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宦官专权的不满。语言朴实自然,不加修饰,但写得十分工整,富有韵味,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