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旗山近帝乡,清时散牧总飞黄。
千群踏月雄姿异,万骑嘶风骏尾长。
雨后平原芳草遍,春来曲涧碧泉香。
昔时汧渭那胜此,蕃息应知似华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琰的作品。郑琰,字文光,号东皋子,洛阳人,唐朝官员。他曾任太常博士、国子主簿、集贤院检讨等职。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韵味。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见说旗山近帝乡,清时散牧总飞黄。
    (注释:听说旗山离皇宫很近,在宁静祥和的时期,总是有骑兵在那里放牧。)
    这句话通过描述旗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们在此进行的活动,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飞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匹神马,这里用来比喻骑兵,暗示了他们的骏马之姿。

  2. 千群踏月雄姿异,万骑嘶风骏尾长。
    (注释:成千上万的骑兵踏着月光前进,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英勇姿态;万骑马群吹响战鼓,骏马的尾巴随风飘扬。)
    这句话描绘了骑兵们在月光下行进的壮观景象,以及他们吹响战鼓时的豪迈气势。”雄姿异”和”骏尾长”则形象地表现了骑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3. 雨后平原芳草遍,春来曲涧碧泉香。
    (注释:雨后,广阔的平原上生长着茂密的芳草;春天到来时,曲折的山涧流淌着清澈的泉水。)
    这句话通过对雨后和春天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芳草遍”和”碧泉香”则进一步描绘出大自然的气息和生机。

  4. 昔时汧渭那胜此,蕃息应知似华阳。
    (注释:过去,秦岭和渭河的风光怎能比得上这里的?这里的蕃息应该知道,其美景堪比华阳仙境。)
    这句话通过对历史的对比,强调了当前景色的优越性。”昔时”和”今时”的对比,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旗山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活动,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场景对比,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和谐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