骥隙光阴秪自劳,貂裘曾改木绵袍。
癖深泉石百方少,懒过山林一著高。
异景每凭天作幄,激流偏与石争篙。
亦知桑枣成阴地,别有人间不姓陶。
杨大正《其三》
杨大正,明朝著名诗人,以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界深刻的感悟著称。在《陶园用天游韵 其三》中,他运用天游韵,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原文:
骥隙光阴秪自劳,貂裘曾改木绵袍。
癖深泉石百方少,懒过山林一著高。
异景每凭天作幄,激流偏与石争篙。
亦知桑枣成阴地,别有人间不姓陶。
译文:
时光匆匆如箭,只让自己忙碌不休,曾经的貂裘换成了木棉袍。
对山水的热爱深沉,却总感觉难以满足,偶尔才到山林中放松心情。
美景常需天上云霞作背景,而湍急的流水也似乎与石头相斗相争。
我知道桑树与枣树为大地带来阴凉,但这里却另有一种生活,人们不以名字命名。
赏析: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读者的赞赏。首句“骥隙光阴祗自劳”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以及个人的孤独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辛劳。接着,“貂裘曾改木绵袍”通过物质生活的变迁反映出作者内心的转变,从奢华转向简朴,这种转变反映了个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
次句“癖深泉石百方少”进一步展开,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这两句诗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哲思的画面,即一个人虽身处喧嚣世界,内心却向往宁静自然。
第三句提到“懒过山林一着高”,显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明尽管外界诱惑众多,作者仍选择独处山林以寻求心灵的平静。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超脱,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欣赏。
第四句“异景每凭天作幄”和“激流偏与石争篙”,通过天与水的互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力量。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也加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最后一句“亦知桑枣成阴地,别有人间不姓陶”,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指出虽然世间万物都有归属之地,但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之处,不需因姓氏而改变身份或环境。这不仅是对前文的总结,也传达了一种超越常规的人生观念。
杨大正的《其三》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远,语言简练而含蓄,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