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萧萧秋树斜,碧云渺渺入僧家。
隔年松坞疑乡寺,一月风尘见野花。
钟鼓催寒生晚暮,翠微含月益光华。
开尊不尽川原色,发兴还如江汉涯。
千佛山
白日萧萧秋树斜,碧云渺渺入僧家。
隔年松坞疑乡寺,一月风尘见野花。
钟鼓催寒生晚暮,翠微含月益光华。
开尊不尽川原色,发兴还如江汉涯。
注释:
白日:指太阳。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碧云:形容秋天的白云。渺渺: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
疑:怀疑。乡寺:家乡的寺院。这里指故乡。
钟鼓:寺庙里的报时乐器,此处借代寺庙。催寒:催促寒冷。生:产生。
川原:指广阔的原野。发兴:兴起的意思。江汉:泛指南方长江与汉水一带,这里泛指南方。涯:边际,这里指远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千佛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千佛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首联“白日萧萧秋树斜,碧云渺渺入僧家。”以白日、秋风和松树为画面,形象地描绘了千佛山秋日的景象。白日萧萧,意味着太阳即将落下,秋风飒飒,预示着夜晚的来临;而松树则斜倚着阳光,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面。接着,“碧云渺渺入僧家”又引入了碧空如洗、云雾缭绕的景致,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这里的“入僧家”既指云雾飘渺,也暗指诗人心中的归思之情。
颔联“隔年松坞疑乡寺,一月风尘见野花。”继续描绘千佛山的自然美景。诗人将相隔一年的松树林比作故乡的寺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又通过“风尘”一词,暗示了千佛山的自然环境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颈联“钟鼓催寒生晚暮,翠微含月益光华。”则转向描述千佛山中的寺庙景象。这里的“钟鼓”既代表寺庙的钟声和鼓声,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催寒生晚暮”则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寒风四起的晚霞景色。而“翠微含月益光华”则描绘了月夜下的寺庙景色,月光透过树梢,洒落在古老的建筑上,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尾联“开尊不尽川原色,发兴还如江汉涯。”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这里的“开尊”指的是饮酒畅怀,寓意着诗人希望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发兴”则意味着兴起之意,表示诗人想要借此机会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如江汉涯”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如同遥远的江汉之畔一般遥不可及。
整首诗通过对千佛山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比喻等手法,将千佛山的自然美景和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富有诗意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