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伴愁人坐月明,苗中儿女舞芦笙。
自言颇似江南曲,不是秋笳出塞声。
注释
谁伴愁人坐月明,苗中儿女舞芦笙。
自言颇似江南曲,不是秋笳出塞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苗族青年男女在月下跳舞芦笙的热闹场面。“谁伴愁人坐月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场景的好奇和赞叹。苗族青年男女在月下跳舞芦笙,这是他们的一种传统习惯,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苗中儿女舞芦笙”这句话直接描述了这一场景,通过“儿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舞蹈者都是年轻的男子和女子,他们在这个月明之夜,尽情地享受着青春的快乐。
“自言颇似江南曲”,这句诗中的“自言”可以理解为“自我陈述”,也就是说,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在跳舞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进行描述。他们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与江南地区的曲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江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区域,那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这里的“江南曲”也可以理解为江南地区的音乐和舞蹈风格。
最后一句“不是秋笳出塞声”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苗族青年男女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与江南地区的曲调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舞蹈并不是出自于江南地区的曲调。这里的“秋笳出塞声”可以解释为来自北方或边疆地区的音乐和舞蹈风格。因为秋天是北方和边疆地区的季节,那里的人们常常会用秋笳来演奏歌曲和舞蹈。所以这里的“秋笳出塞声”也可以理解为北方或边疆地区的音乐和舞蹈风格。
这首诗通过对苗族青年男女在月下跳舞芦笙的场景的描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同时,通过比较江南地区的曲调和北方或边疆地区的曲调,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