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不复理,此生从所之。
自知心匪石,谁念鬓成丝。
得失事非偶,驰驱数已奇。
虽然罢通籍,饱饭亦恩私。
【解析】
本诗是杜甫晚年的一首感怀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深沉感慨。
“万事不复理”,意为一切事都不再去理会,“理”在这里指处理事务。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乱之后,已经心灰意冷,觉得世事已无可挽回,所以不再去理会世事。
“此生从所之”,意为从此以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呢?“所之”指人生的道路。
“自知心匪石,谁念鬓成丝”意为我知道自己的心灵不是坚如磐石,又有谁会记得我的双鬓已经斑白呢?“非石”指坚如磐石,比喻坚定不移,“丝”指双鬓已白。“孰”即“谁知”,意思是谁能理解我呢?
“得失事非偶,驰驱数已奇”意为我一生的得失并不偶然,奔走忙碌的次数已够奇特了。“得与失”指人的得失,“非偶”指不偶然,这里暗喻自己的遭遇,“驰驱数”“已奇”指奔走忙碌的次数已够奇特了,也隐含自己一生奔波劳碌的意思。
“虽然罢通籍,饱饭亦恩私”,意为虽然被免去了官爵名分(通籍),但吃饱饭还是朝廷对我的恩赐。
【答案】
①有感
万事不复理,此生从所之。
自知心匪石,谁念鬓成丝。
得失事非偶,驰驱数已奇。
②虽然罢通籍,饱饭亦恩私。
赏析:
首联两句写自己对世事的失望及无奈。诗人经过战乱后,深感世事沧桑,人生渺茫,于是便不再关心世俗的纷争。
颔联两句说自己的心志像坚如磐石一样坚定不移,又怎能让人理解。诗人以“心匪石”自比,表示自己对世事的淡漠态度。
颈联两句说诗人一生的得失并不偶然,奔走忙碌的次数已够奇特了。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奔波劳碌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朝廷对自己的恩宠。
尾联两句说虽然被免去了官爵名分(通籍),但吃饱饭还是朝廷对我的恩赐。诗人用“虽……犹”这一对反义词来强调自己在朝廷的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