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闾先自僻,农圃近相安。
不树千株橘,犹滋九畹兰。
放歌山答响,得酒月留欢。
就枕夜方寂,空斋闻远滩。
【注释】
园中作:在园林中写的诗。
林闾(lǘ):指山林间的居所,泛指山里。
农圃(pǔ):种田的场所,这里指农舍和菜地。
千株橘:一千棵橘树。
九畹兰:九畹是古代面积单位,一畹等于六十平方步,九畹就是六百平方步,这里指兰花种植得十分茂密。
放歌山答响:放声高歌回荡山谷。
得酒月留欢:得到美酒赏月自娱。
方寂:刚刚平静下来。
空斋闻远滩:空房中传来水滩的声音。
【赏析】
这首七绝描写了作者在园中饮酒赏月、吟诗赋诗的闲适生活。全诗以“园中作”为题,从“林闾先自僻,农圃近相安”写起,点出了作者的居处环境与生活环境,勾勒出了一幅幽静雅致的园居图。接着写到:“不树千株橘,犹滋九畹兰。”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自己清贫而淡泊的生活情趣。他并不追求豪华富丽的生活,而是过着一种简朴无华的生活,像橘树一样高大,像兰花一样幽香。“不树千株橘,犹滋九畹兰”,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表现了他不慕名利、不求富贵的品格。
“放歌山答响,得酒月留欢。”这句诗通过“放歌”和“得酒”这两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在山水间畅饮的快乐心情,以及在月光下自娱的惬意神态。诗人不仅喜欢在山水之间畅饮畅歌,还喜欢在明月下赏玩自然之美。这里的“山答响”指的是山间回荡着歌声,这是诗人在唱歌;“得酒月留欢”则是说在月光下畅饮,享受着美酒带来的快乐,这是诗人在欣赏美景。
“就枕夜方寂,空斋闻远滩。”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安静的情景,诗人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宁静,只有远处的水滩传来了波涛声。“就枕”是指躺在床上,“空斋”是指空旷的书房或房间,“闻远滩”则是指听到远处水声。这两句诗既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又表现了他内心的寂寞。然而,诗人并没有因为孤独而感到沮丧,反而在寂寞中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宁静和愉悦。这种宁静和愉悦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园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虽然身处简陋的环境中,但他却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始终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种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