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宇云深五月寒,眼惊檐溜忽鸣湍。
不缘地主宾筵盛,那得天涯旅况宽。
散帙但吟神女赋,移舟须上使君滩。
闻歌渐觉乡音似,家近宁嗟行路难。

【注释】

经汝阳雨中冯太守邀饮:汝阳县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境内,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朱温的故乡。冯氏为当地望族,与朱温关系密切。“经”指经过、路过之意。这首诗写诗人在汝阳县途中遇雨,受到当地官吏热情招待的情景。冯氏邀请他饮酒,并带他去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

廨宇云深五月寒:廨宇,官署。云深,天气阴沉。五月天已热,而官署内却显得阴冷。

“眼惊檐溜忽鸣湍”:檐下水流突然发出响声。“惊”,惊讶。“湍”,急流声。诗人被官署内的阴冷天气和忽然传来的水声惊动了。

“不缘地主宾筵盛,那得天涯旅况宽”:不因为主人宴席丰盛才使旅途中的我心情舒畅。

“散帙但吟神女赋”:整理书籍只吟诵《神女赋》。

“移舟须上使君滩”:坐船时必须到使君滩。

“闻歌渐觉乡音似”:听到歌声,渐渐觉得家乡的声音相似。“乡音”,指家乡口音。

【赏析】

此诗为纪游之作,描写在汝阳县途中遇雨,受到当地官吏热情招待的情景。前四句写雨中赴宴的情景;后四句写雨中乘舟观景及听歌忆家的感受。

“经汝阳雨中冯太守邀饮”,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赴宴)。起首两句就写出了汝阳的气候特点:五月天虽热,官署内却是阴冷异常。这既是对当时汝阳天气的概括,也为下文写雨中赴宴做了铺垫。第三句“眼惊檐溜忽鸣湍”,写赴宴时突遇暴雨。“惊”字写出了诗人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感到惊讶。“檐溜”即雨水滴落于屋檐之上形成的小水珠。“鸣湍”则形容水声急促。诗人因惊异于暴雨之来势迅猛,故有“忽闻”、“惊”之感。第四句“不缘地主宾筵盛”,承上启下,说明诗人之所以会如此惊讶是因为主人宴席的丰盛。“宾筵盛”即主人宴客之丰盛。“不缘”表明不是宴客之盛大,而是主人热情周到的招待,所以才会使得久居异地的诗人感到惊喜不已。最后两句“那得天涯旅况宽”,承接上面所写,进一步抒发诗人的喜悦之情。诗人说,如果不是主人的热情好客,那么自己远行在外的孤寂愁苦的处境又怎能得到缓解呢?这一句既是对前面所写宴会气氛的赞美和称道,也是诗人对主人深情厚意的感激和颂扬。

接下来六句主要写在冯太守陪同下游览当地名胜古迹。“散帙但吟神女赋”,“散帙”本意为打开书卷,放平书本。这里指的是放下行李,整理好书卷。“吟神女赋”,典出屈原《九歌·山鬼》篇:“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神女为楚王的宠妃,屈原借以自喻,这里用来泛指美好的景色。诗人在冯太守的陪伴下,欣赏着美景,心中自然充满了欣喜。

“移舟须上使君滩”,写乘舟观景。冯太守陪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还安排了他乘坐小船游赏风景的机会。诗人登上小船,沿着冯太守所指定的路线前进,一路上风光秀丽,美不胜收。

“闻歌渐觉乡音似”,写诗人在船上听到了美妙的歌声,从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诗人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另一方面,他想到自己在异乡飘泊不定的生活,内心难免惆怅。然而,当他听到熟悉的歌曲后,他的情绪似乎又变得轻松起来,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亲人朋友,于是心中的忧愁似乎也减轻了一些。最后两句“家近宁嗟行路难”,是对前面所写的内容的一个总结。诗人说,既然家乡就在附近,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觉得路途艰难。这既是对前面所写的情感进行升华,也是一个对自我安慰和鼓舞的承诺。

全诗通过记叙诗人在汝阳县途中遇雨,受到当地官吏热情招待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