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亢桑子,寄身畏垒居。
臣妾屏仁知,甘与朴累俱。
三年国大穰,岁计诚有馀。
闾井戴其润,谋欲俎豆予。
闻之怅不怿,奋起逃空虚。
丰施不食报,道化超黄虞。
季叶骛功利,画挈矜一隅。
注释:
昔:以前。亢桑子:传说中的贤人,以高傲不屈闻名。
寄身:寄居。畏垒:地名,在今河南禹县西。
臣妾:侍奉的人或妻子。屏仁知:摒除仁爱。朴累:质朴的生活。俱:一起。
三年:三年的丰收。国大穰:国家的年景大好。岁计:一年的计划。诚:确实。有馀:有余。
闾井:里巷之间。戴其润:沾受其恩泽。俎豆:祭祀用的器物。予:给予。
闻之:听到这些话。怅不怿:惆怅而不高兴。愤:发牢骚。
奋起:振奋起来。逃空虚:逃避现实,指逃避名利地位。
丰施不食报:施惠给百姓而不求回报。道化:教化。超:超越。
季叶:末流。骛功利:追求名利。画挈:画地为牢。矜:骄傲自大。
赏析:
这首是诗人在《咏怀》组诗中的一部分,全诗通过叙述一个贤者的遭遇来表达对名利、权力和世俗的不屑,以及他追求自然、朴素和道德修养的生活态度。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昔有亢桑子,寄身畏垒居。
从前有个叫亢桑子的贤者,他隐居在一个叫畏垒的地方(畏垒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
臣妾屏仁知,甘与朴累俱。
我虽然是一位臣妾,但我摒弃了仁爱之心,愿意过简朴的生活,与世无争。
三年国大穰,岁计诚有馀。
经过三年的努力,国家取得了大丰收,一年的计划也确实有了剩余。
闾井戴其润,谋欲俎豆予。
村庄里的百姓沐浴着这雨水的恩泽,他们希望把这份恩惠当作自己的功绩。
闻之怅不怿,奋起逃空虚。
听到这些话我感到怅然不快,于是振奋起来逃离了那些空洞的名利。
丰施不食报,道化超黄虞。
施舍恩惠而不期待回报,我的教化超越了古代圣贤黄帝的时代。
季叶骛功利,画挈矜一隅。
末流的人们只追求功利,而我却坚持原则,坚守道德的高洁,不为任何局限所束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权力和世俗的厌倦以及对自然、朴素生活和道德修养的追求。诗人以亢桑子的故事为例,描绘了一个贤者的形象,并通过他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地位的不屑,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季叶”的描述,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批评了追求功利的末流之人,展现了自己坚守原则、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