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青林好卜居,布帆空载一船书。
理文有象惭吞凤,避债无台敢食鱼。
贫骨岂容仙药换,牢愁难借妙言除。
临邛四壁今如此,谁更同时赋子虚。
诗词原文
何处青林好卜居,布帆空载一船书。
理文有象惭吞凤,避债无台敢食鱼。
贫骨岂容仙药换,牢愁难借妙言除。
临邛四壁今如此,谁更同时赋子虚。
注释
- 何处青林好卜居:何处是适合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 布帆空载一船书:我乘坐的布帆上只有一艘船和书籍。
- 理文有象惭吞凤:在处理学问时,我感到惭愧,无法与凤凰相比。
- 避债无台敢食鱼:为了避免债务,不敢吃鱼。
- 贫骨岂容仙药换:贫困的身体怎能换取仙药来改变。
- 牢愁难借妙言除:深深的忧愁无法借助巧妙的话语来消除。
- 临邛四壁今如此:现在的临邛市墙壁破败,萧条。
- 谁更同时赋子虚:又有谁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同时赋诗《子虚赋》那样写出如此美妙的篇章。
赏析
此诗以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为线索,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首句“何处青林好卜居”,诗人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表明了他对于理想居住地的渴望。接着,通过“布帆空载一船书”描绘了他虽身陷困境,但依然坚持学习的坚韧精神。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绪逐渐沉重。他感叹自己在处理学问时感到惭愧,与高远的理想相去甚远;在避免债务的压力下,他宁愿放弃美食也不愿违背道德。这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担当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的最后一句“谁更同时赋子虚”则将诗人的个人境遇与历史人物司马相如相提并论,表达了对更高文学成就的向往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整首诗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述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映,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