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
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阑干。
【注释】
国色:指宫女。古代宫中妇女多以玉为饰,故称“国色”。
白衣裳:指宫女的白色衣裳。
凭赤阑干:在栏杆上倚靠。阑干:楼台临街的栏杆或横木。
【赏析】
此诗是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作于丁卯年(1637),时值明朝灭亡后,国破家亡之秋日,作者感时伤世,遂有《冬夜对月忆旧游》之作。
首句“从来国色玉光寒”,点明主题,即自古以来,宫廷中的美人都是玉光洁白如雪,而诗人却常常怀疑她们是否真的像传说中那样美丽动人。这种疑惑之情,反映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句“昼视常疑月下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疑惑之情。他白天观察宫女们,总觉得她们像是在月光下才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种错觉可能与诗人自己的心境有关,也可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总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望。
第三句“况复此宵兼雪月” ,突然转换了话题,提到了这个夜晚的天气情况——下着雪,并且月光明亮。这句也暗含了他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悲哀。因为这样的天气条件并不符合他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想象。
末二句“白衣裳凭赤阑干”,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想象。他认为,即使是穿着白色的衣裳,在红色的栏杆上,也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丽和韵味。这体现了他对美的独到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宫女形象和她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于美的感受和想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