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何处去,飞锡返东林。
积雪山中路,浮云世外心。
鸟啼松院静,花覆石床深。
寂寂猿声夜,谁闻清梵音。
碧梧山房
高僧何处去,飞锡返东林。
积雪山中路,浮云世外心。
鸟啼松院静,花覆石床深。
寂寂猿声夜,谁闻清梵音。
译文:
僧人何时离去?飞回那片山林。
山路积雪未消,心境却如在云端。
松树院中鸟儿啼鸣,花香浓郁石床深沉。
夜晚猿声阵阵,谁会聆听那清净的梵钟。
注释:
- 碧梧山房:诗人居住的地方,可能是一座山中的别墅或住所。
- 高僧何处去:高僧去哪里了?可能是指僧人已经离开此地,去往别的地方修行或参禅。
- 飞锡返东林:飞锡,指的是僧人骑着锡杖(一种佛教法器),返回自己的道场——东林寺。
- 积雪山中路:山路上覆盖着积雪,暗示了季节是冬天,天气寒冷。
- 浮云世外心:心中如同浮云一样飘渺,远离尘世纷扰。
- 鸟啼松院静:松树院子里鸟儿的叫声清脆悦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宁静。
- 花覆石床深:石头床上被花儿覆盖,颜色鲜艳,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 寂寂猿声夜:夜晚猿猴的叫声更加寂静,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 谁闻清梵音:谁会听见那清净的梵钟声?可能是在询问是否有人能够理解这清越的梵唱之声,或者是在表达对这种声音的向往和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首句点明了僧人已经离去,为后文的发展铺垫了背景。第二句通过“飞锡”这一动作,表现了高僧的洒脱与坚定,以及他回归本心的决意。第三、四句则通过描绘雪景和飞禽,营造了一种清冷而超脱的意境。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松院、石床等元素,进一步营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氛围。末尾两句,则是对整体氛围的收束和升华。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离群索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此外,诗中的“谁闻清梵音”一句,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心灵净土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佛法真谛的探寻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