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功名更问天,一朝阙下赋归田。
迂疏自缺匡时策,衰病多蒙主上怜。
便制荷衣随野叟,永将云路让时贤。
太湖波浪如天阔,不碍鸱夷一钓船。
【注释】
- 己巳五月:己巳年五月。己巳,属干支纪年法的地支之一。
- 三首:指诗作数量。
- 东归三首:诗人在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离开朝廷后所写的一组诗。这组诗共三首,每首都以“东归”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莫把功名更问天:不要再去询问天命是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功名。
- 一朝阙下赋归田:突然有一天,皇帝下令将我召回朝廷,让我回到京城担任官职。
- 迂疏自缺匡时策:我虽然迂腐而疏阔,但缺乏匡扶时政的策略。
- 衰病多蒙主上怜:我的衰老多病,常常得到皇上的同情和关照。
- 便制荷衣随野叟:于是我就制作了一套荷叶制成的衣服,跟随一位隐士一起过上了隐居生活。
- 永将云路让时贤:永远愿意将自己的才华让给有才能的人。
- 太湖波浪如天阔:太湖的水波荡漾,宽阔得如同天空一样。
- 不碍鸱夷一钓船:即使太湖水波再宽广,也不会妨碍一只小船在湖面上自由地游弋,就像我这只被抛弃的钓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中五年(851年)离开朝廷后写的一组诗,共三首,每首都以“东归”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其中第一首是其中的一首。全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和对隐逸之趣的追求。
莫把功名更问天,一朝阙下赋归田。
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再去询问天命是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功名。”这里的“问天”指的是探求命运或天命。“阙”是指皇宫,这里借指朝廷。“赋归田”则是形容诗人突然被召回朝廷,让他回到京城担任官职。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看淡的情感,他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迂疏自缺匡时策,衰病多蒙主上怜。
这句诗的前半部分是诗人对自己性格的描述:“迂疏自缺匡时策”,意为他的迂腐和疏阔让他缺乏匡扶时政的策略。这里的“迂疏”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合时宜,“匡时策”则是指能够解决时政问题的策略。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有才能,但却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感到惭愧和无奈。后半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描述:“衰病多蒙主上怜。”意思是他的衰老多病经常得到皇上的同情和照顾。这里的“衰病”表示诗人身体上的不适,“主上怜”则是指皇上对他的关心和照顾。
便制荷衣随野叟,永将云路让时贤。
这句诗的前半部分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描述:“便制荷衣随野叟”,意味着他选择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像一位普通的隐士一样,过着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这里的“荷衣”是一种用荷叶制成的衣物,象征着隐逸生活的特点。后半句是诗人对自己的理想追求的描述:“永将云路让时贤。”意思是他愿意将自己的才华让给有才能的人,让自己的才能在云路上得到更好的发挥。这里的“云路”是指仕途之路,“时贤”则是指有才能的人。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放弃个人名利,将自己的才华让给更有能力的人的愿望。
太湖波浪如天阔,不碍鸱夷一钓船。
这句诗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太湖波浪如天阔”,描绘了一幅太湖水波浩渺、广阔无垠的画面。这里的“太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之一,“波浪如天阔”则形容它的水势浩大无边。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不碍鸱夷一钓船”是对前面诗句的回应。“鸱夷”是一种古代的渔具,这里借指隐者的身份。整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便太湖的水波再宽广,也不会妨碍一只小船在湖面上自由地游弋,就像作者那只被抛弃的钓鱼船一样。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