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下瞰西湖水,山外青山相对起。
前朝遗迹何处寻,高下亭台花雾里。
又闻西域灵鹫峰,飞堕西湖东岸东。
穿花映柳隐复见,游人如在锦绣之丛中。
上天竺,下天竺,三十六峰如立玉。
钱塘潮涌雪山来,海门巨浪高如屋。
我生山水夙所好,咫尺钱塘未曾到。
未曾到,神先游。
画里见山如旧识,前身已似到杭州。
何当一日命小舟,载我西湖湖上头。
遍览东风十二楼。
诗句释义
1 吴山下瞰西湖水,山外青山相对起。
- 这句话描绘了从吴山向下俯瞰西湖的景象。”吴山”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之一,这里可以想象站在高处看到的景色。”湖水”指的是西湖的水。”青山相对起”形容远处的山峦与湖边的山峦相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前朝遗迹何处寻,高下亭台花雾里。
- 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寻觅和欣赏。”前朝遗迹”指古代留下的遗迹或建筑。”亭台”指古时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花雾里”形容这些建筑物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又闻西域灵鹫峰,飞堕西湖东岸东。
- 这句诗描述了听到有关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地区)的灵鹫峰的消息,并提到它飞落到了西湖东岸的东边。这里用”灵鹫峰”作为象征,可能指的是某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山峰。
- 穿花映柳隐复见,游人如在锦绣之丛中。
- 描述了在花丛中穿行时,景色时而可见时而不见,如同在一片锦绣般美丽的丛林中。”游人如在锦绣之丛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美丽的景象给游览者带来的愉悦感受。
- 上天竺,下天竺,三十六峰如立玉。
- 这句诗描述了上天竺和下天竺两个地方,共有三十六座峰峦如同玉石一般挺立。这里的”三十六峰”可能是对某个著名山峰的夸张说法。
- 钱塘潮涌雪山来,海门巨浪高如屋。
- 这两句描述了钱塘江(今杭州湾)潮水汹涌澎湃的情景,以及海门一带巨大的波浪高达屋顶。这里的”雪山”可能是对钱塘江上游的高山的一种比喻,而”巨浪高如屋”则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巨大力量。
- 我生山水夙所好,咫尺钱塘未曾到。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但自己一直未能亲自前往欣赏过的钱塘江美景。”山水”泛指自然景观,”夙所好”表示长期以来的愿望或爱好。
- 未曾到,神先游。
- “未曾到”表明尽管诗人渴望亲自前往,但尚未实现。而在这里,“神先游”则是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意味着诗人已经通过想象提前游览了这个地方。
- 画里见山如旧识,前身已似到杭州。
- 通过绘画,诗人似乎重新见到了熟悉的山景,仿佛自己已经来到了杭州。这里的“旧识”可能指的是记忆中的山水画面。
- 何当一日命小舟,载我西湖湖上头。
- 诗人表达了希望有一天能够乘坐小船在西湖上游览的愿望。这里的“湖上头”可能是指湖中的某个高点或观景点。
- 遍览东风十二楼。
这句诗可能是诗人游览西湖时的一个具体场景,”东风”可能是指春风拂面的舒适感觉,而”十二楼”则是指西湖周边的高楼大厦。诗人希望在这次游览中能够尽情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杭州西湖美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西湖春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向往。诗中提到的“前朝遗迹”、“灵鹫峰”、“三十六峰”等地标性景观,都体现了诗人对杭州历史的追溯和文化的尊重。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如湖光山色、花鸟树木等,都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自然美。此外,诗中还蕴含着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抒情诗,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