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蒙头十里馀,偶穿疏柳到僧庐。
不因坐久心尘净,为爱看山好读书。
【注释】
上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避雨:躲避风雨。玉城寺:位于上陵县城南,唐时为长安僧人的居处。不值:未见到。时希:即李时珍,明初著名医学家。大不至:没有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上陵避雨途中偶遇玉城寺僧时希的情形。诗中通过“马上”“偶穿疏柳”“不因坐久”“为爱看山”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与时希相遇的情景。
首句“马上蒙头十里馀”,形象地描绘出诗人骑马行走的场景,同时暗示了时间之长和旅途之远。
第二句“偶穿疏柳到僧庐”,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路途中偶遇时希的情景。这里的“偶”字,既表达了偶然之意,也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而“疏柳”一词,则让人联想到宁静、闲适的寺院生活。
第三句“不因坐久心尘净”,则揭示了作者与时希相遇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在长时间的骑马过程中,诗人的心绪得到了放松,心境也变得清净起来。这一句中的“坐久”二字,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之快,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转变。
最后一句“为爱看山好读书”,则是对诗人与时希相遇后所发生的故事的总结。原来,时希邀请诗人一同去欣赏美丽的山水,并一起读书品茶。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和学问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细节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时希在旅途中相遇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和学问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