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注释】
①感应验:指感应现象。和:和谐。动处过时:动即有动静,过时即不适宜。静亦过:静时也不合适。资:资助、供给。讲说:讲解经教。禅定:禅宗的一种修持工夫,以静坐调息为内容。头陀:梵语的音译,是佛教语,指一种修行方法,如头陀行等。这里指出家僧众的生活。
【赏析】
此诗写佛徒于山中秋夜所感,表达了对佛徒生活清苦的同情。
首句“常于感应验中和”,意谓佛徒常常处于感应现象之中而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既是他们的修养功夫,也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但这种修养和追求在动处过时便显得不合宜了,故次句云:“动处过时静亦过”。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它揭示了佛徒在精神修养上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要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行动自如,不使内心受外界干扰。这就使得佛徒在行动上既不能像常人那样随便,又不能像僧人那样清苦。
三、四句是说佛徒如果深居简出,只凭讲说经教来维持生计,那他就不会知道禅定有头陀,也不会知道头陀是何物了。这是说佛徒如果只是靠讲说经教来维持生计,那就无法理解禅定与头陀的真正含义。这一句是前两句的总结,也是后文的伏笔。
此诗用“常于感应验中和”作为总领全篇的主旨,并以此开篇,然后逐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构严谨,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