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舟淮口望,千里暮云收。
白浪浮山出,黄河入海流。
渊中蛟比室,岛上玉为楼。
未即乘桴去,难称是好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其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句分解成一个个的意象,再结合诗中标题、注释等,分析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最后总结出全诗所表达的主旨。

“停舟淮口望, 千里暮云收”,首句交代了诗人驻足淮口的情景,诗人停船在淮口,遥望着远方,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暮霭,渐渐消失;“白浪浮山出,黄河入海流。”二句描写了眼前的景象:那滚滚而来的白浪仿佛是山峦,从河面上涌起,一直伸向大海深处;那滔滔东去的黄河,也好像一条巨龙,从大海里奔流出来。“渊中蛟比室,岛上玉为楼。”三、四句写景,“渊中”指深水潭,“蛟”指蛟龙,“比”比喻,“玉”代指楼阁,这里用“渊中之蛟比室,岛上之玉为楼”来比喻深潭中的水底蛟龙可以比作居室,而岛上的玉楼则可与天上的琼楼相媲美,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淮口一带地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以及作者对这里的赞美之情。“未即乘桴去,难称是好游。”尾句点明题旨,“好游”指的是美好的游乐之地,诗人虽然已经领略到淮口的美丽风光,但是没有及时离开,因此不能称这里是他心目中的好地方,抒发了诗人留恋之情。

【答案】

淮口

停舟淮口望,千里暮云收。

白浪浮山出,黄河入海流。

渊中蛟比室,岛上玉为楼。

未即乘桴去,难称是好游。译文:

我停靠在淮口岸边眺望着远山近水,只见千里之外的天空云霞渐散。

那滚滚而来的白浪仿佛是山峦,从河面上涌起,一直伸向大海深处;

那滔滔东去的黄河,也好像一条巨龙,从大海里奔流出来。

深潭中的水底蛟龙可以比作居室,而岛上的玉楼则可与天上的琼楼相媲美。

我没有立即乘木筏离去,所以无法称这里是我心目中的美好游乐之地。赏析:

此诗开篇点题:“停舟淮口望,千里暮云收。”首句交代了诗人驻足淮口的情景:诗人停船在淮口,遥望着远方。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暮霭,渐渐地消散了。这几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淮口的壮阔景象和诗人的豪迈情怀。接着诗人便展开对淮口周边环境的详细描绘:“白浪浮山出,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写了眼前的景象:那滚滚而来的白浪仿佛是山峦,从河面上涌起,一直伸向大海深处;那滔滔东去的黄河,也好像一条巨龙,从大海里奔流出来。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淮口一带地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以及作者对这里的赞美之情。然后诗人又进一步描绘了淮口的奇观:“渊中蛟比室,岛上玉为楼。”这两句运用神话传说的典故,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写得惟妙惟肖;“渊中之蛟比室,岛上之玉为楼。”诗人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淮口的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写道:“未即乘桴去,难称是好游。”尾句点明题旨,“好游”指的是美好的游乐之地,诗人虽然已经领略到淮口的美丽风光,但是没有及时离开,因此不能称这里是他心目中的好地方。这几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淮口美景的赞叹之情,也流露出诗人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