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亭亭四不偏,何人识是静时专。
此形而上方名道,未画之先自有天。
寻逐必然终入俗,虚堂宁免误沦禅。
莫向其间求可执,前人诃破谓无权。

中立亭亭四不偏,何人识是静时专。

此形而上方名道,未画之先自有天。

寻逐必然终入俗,虚堂宁免误沦禅。

莫向其间求可执,前人诃破谓无权。

诗句解析与注释:

  1. 中立亭亭四不偏:”中立亭亭”形容物体的稳定状态,”四不偏”则说明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保持平衡。这可能象征着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或状态。
  2. 何人识是静时专:这句话询问谁是那些在安静的时候能专注于某事的人。强调了在平静时刻能够集中精力的重要性。
  3. 此形而上方名道:这里的“形而上的”指的是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方名道”意味着这种理论或概念是在形成之后才开始被命名或理解的。这表达了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
  4. 未画之先自有天:这句话意味着某些事物的属性或原理在它们尚未被具体表达或描绘之前就已经被理解或存在了。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直观感知。
  5. 寻逐必然终入俗:这句话指出追求某种标准或理想最终会导致人们陷入平庸。它反映了一种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观点。
  6. 虚堂宁免误沦禅: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内在洞察。这里的“虚堂”可能指过于复杂的思想体系,避免被这些体系误导,以免落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7. 莫向其间求可执:这句话建议不要过分执着于具体的方法或规则,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靠或难以把握的。
  8. 前人诃破谓无权:“诃破”意味着批判或揭露,这里指前人已经明确指出某些做法或观念没有实际价值或权利。

赏析:

《论学示友人杂诗其二》是明代诗人王慎中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示了作者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对知识追求和方法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诗中的“中立亭亭”形象地表达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和专注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平衡思维”相呼应。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不应迷失方向,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王慎中传达了一种超越传统教条的思考方式,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更加注重内在逻辑和本质理解,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或固守过时的观念。这种思考方式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