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学牵缠醉不醒,而今指破与君听。
沉迷传注何殊蠹,依仿科条即是伶。
过辙却来寻轨道,辞家翻去傍门庭。
宣尼若晓今人学,应悔当时著六经。

【注释】

俗学:世俗之学。指儒家的经学。醉不醒:沉醉不省。

今:现在。指破:指点、解说。

沉迷:迷于其中。传注:注解。

何殊:何异。谓同。

依仿:因袭模仿。科条:法令,条例。伶:巧诈,奸邪。

过辙:车辙。指前人的道路。

门庭:门径,比喻途径或方式。

宣尼:孔子。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里以孔子自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讲解儒家经典之作,通过讲述儒家经典的错误解释,指出了儒家经典中的错误观点,表达了对儒家经典的批判态度和自己的学术见解。

第一句“俗学牵缠醉不醒”,诗人首先指出了儒家经典中的错误观点,即儒家经典中的“俗学”被人们误认为是正确的,人们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解。

第二句“而今指破与君听”,诗人表示自己已经认识到了儒家经典的错误,并打算将这些错误观点告诉给世人,希望世人能够认识到儒家经典的错误,从而摆脱对儒家经典的误解。

第三句“沉迷传注何殊蠹”,“传注”指的是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解释,诗人认为人们沉迷于这些注解和解释,就像蛀虫一样,对儒家经典的理解逐渐丧失,导致儒家经典的价值受到破坏。

第四句“依仿科条即是伶”,“科条”指的是法令和条例,诗人认为人们依样画葫芦地模仿这些法令和条例,就是像小聪明一样,玩弄手段,谋取私利,这与儒家经典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格格不入。

第五句“过辙却来寻轨道”,诗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反思过去的错误,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即儒家经典的正确解释。这是对儒家经典的正确理解。

第六句“辞家翻去傍门庭”,诗人表示自己愿意离开家门,到其他学派中去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儒家经典,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是对儒家经典的批判态度。

第七句“宣尼若晓今人学,应悔当时著六经”,诗人最后表示如果孔子能够了解现在的学术界,那么他一定会后悔当初创立儒家经典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些错误观点,从而影响到了儒家经典的传播和普及。这是对儒家经典的批判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