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来泰山,于今忽五年。
每登日观峰,并坐肩吾轩。
方瞳被两鬓,宛若垂云烟。
佩服龙门衣,霞彩光晔然。
谓我畏垒山,曾共桑庚眠。
重来五千载,一笑俱忘言。
而乃天仙姿,畴能识毫颠。
既来不须臾,又复归沧田。
揽衣不能下,泪下如流泉。
【注释】
自我来泰山,于今忽五年。 ——我自从来到泰山以来,已经过了五个年头了。
每登日观峰,并坐肩吾轩。 ——每次登上日观峰,都与肩吾轩一起坐着。
方瞳被两鬓,宛若垂云烟。 ——方瞳被两鬓掩映着,宛如飘动着的云烟。
佩服龙门衣,霞光烨然。 ——佩服那身披龙鳞般衣裳的人,他的霞光灿烂夺目。
谓我畏垒山,曾共桑庚眠。 ——他们称我为畏惧垒山的隐士,曾经与我同睡过桑林中的庚地。
重来五千载,一笑俱忘言。 ——重游此地已过了五千个春秋,相视一笑之间就忘了彼此的姓名。
而乃天仙姿,畴能识毫颠。 ——可是那些天上的神人竟有如此超凡脱俗的姿容,谁能认识他们头上毫毛的尖端?
既来不须臾,又复归沧田。 ——不久就来了,又返回到那沧海边的田亩中。
揽衣不能下,泪下如流泉。 ——拉着衣襟却不能下来,泪水如同泉水一般流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泰山日观峰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豪迈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历史长河流逝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风格雄浑豪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二句“自我来泰山,于今忽五年。”交代了自己来到泰山已有五年的时间了。这里“忽”是虚词,用得非常巧妙,突出了诗人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对于泰山美景的留恋。
第三句“每登日观峰,并坐肩吾轩。”写诗人每次登上日观峰,都会与肩吾轩一同坐下来欣赏风景。这里的“并坐”一词运用得很恰当,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接下来四句,诗人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方瞳被两鬓,宛若垂云烟。佩服龙门衣,霞光烨然。”这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瞳比作两鬓的云烟,将龙门衣比作霞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泰山的壮丽景色。
第五六句“谓我畏垒山,曾共桑庚眠。”写诗人与友人曾在此山中隐居,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这里用典,表明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第七八句“重来五千载,一笑俱忘言。”写诗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过了五千个春秋了。他与朋友们开怀畅饮,相视一笑,忘却了彼此的姓名。这里用典,表明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和感慨。
最后两句“而乃天仙姿,畴能识毫颠。”写诗人看到朋友们的超凡脱俗之姿,不禁感叹他们头上毫毛的尖端是如此神奇。这句话既赞美了朋友们的才能和智慧,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