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城中头白翁,面皱腰曲双耳聋。
手扶竹杖官道侧,向人欲语扪心胸。
自言往昔承平日,老夫城中家富实。
一从浙右干戈兴,官税民差日繁剧。
大儿从戎行,小儿当赋役。
纵有老夫存,连年避兵革。
元戎既退海寇来,江阴城中生绿苔。
人心汹汹乐变易,杀人何异除蒿莱。
去年自逢吴总兵,与民为主民获生。
官军不扰民乐耕,大开濠堑坚筑城。
老夫甘分守困寡,不忘作诗歌太平。
【注释】
“江阴”:今江苏常州市。
“城”:指江阴城,古称下蔡,是吴越国的旧地,有悠久的历史。
“头白翁”:年老的读书人。
“面皱”:形容年事已高。
“腰曲”:腰身弯曲。
“双耳聋”:耳朵聋了。
“官道侧”:官府的道路旁边。
“欲语”:想说。
“扪心胸”:摸自己的心口。
“承平日”:太平年月。
“浙右”:《宋史》载,公元1105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江阴。宋将刘光世在黄天荡与金军激战,金军失败后退去。
“干戈”:兵器和战争。
“赋役”:税和役。
“元戎”:指挥。
“退海寇来”:海寇退走。
“绿苔”:长满青苔的石头或墙壁。
“人心汹汹乐变易”:人心惶惶,乐于改变。
“去年自逢吴总兵”:去年遇到吴总兵马。
“作诗歌太平”:写诗歌颂和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江阴城的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位头白的老翁形象,他的面容已经衰老,身体也弯曲,而且双耳失聪。这位老人手扶竹杖,站在官府的道路旁边,想要说些什么,但只能摸着自己的胸口。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人的生活困苦和内心的无奈。
后四句则是对江阴城人民遭受的战争苦难进行了描述。作者指出,自从金国入侵后,官税和差役都变得繁重起来。大儿子参军打仗去了,小儿子也要服兵役。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还是被卷入了这场战争的漩涡中。连续几年的战乱,让江阴城中充满了战争的气氛。老百姓们纷纷躲避战争,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诗歌转向了对吴总兵的评价。吴总兵带领军队击退了海贼,使江阴城得以安宁。他与民为善,让人民获得了生存的保障。官军没有侵扰百姓,他们能够安心耕作,修筑城墙。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太平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即使自己已经年迈,但仍然希望能继续为社会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诗人用“太平”一词表达了他的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民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江阴城的描绘以及对战争的描述,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