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旄茀蓠,在泽之湄。
子来自燕,于以将睽。(一章)
维旄茀荟,在泽之涘。
予之来邢,于以将贽。(二章)
既觏则降,胡惙其忧。
河岳中移,两曜不仇。(三章)
白驹既餔,云何不辕。
裳衣在躬,启明流天。(四章)
虽有餔浆,无裨渴饥。
岂鲜弟昆,在生则依。(五章)
安能离形,与子周还。
优哉游哉,庶以愉年。(六章)
维旄之什六章
维旄茀蓠,在泽之湄。
子来自燕,于以将睽。(一章)
维旄茀荟,在泽之涘。
予之来邢,于以将贽。(二章)
既觏则降,胡惙其忧。
河岳中移,两曜不仇。(三章)
白驹既餔,云何不辕。
裳衣在躬,启明流天。(四章)
虽有餔浆,无裨渴饥。
岂鲜弟昆,在生则依。(五章)
安能离形,与子周还。
优哉游哉,庶以愉年。(六章)
注释:
- 维旄:指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里比喻君王的威严和权势。
- 茀蓠:用草绳捆绑的篱笆。形容旌旗飘扬的样子。
- 在泽之湄:指在水边的小洲上。
- 子:指君王的使者。
- 燕:指燕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 将以:将要用来。将:动词,带领、带领之意。
- 睽:通“违”,违背、背离的意思。
- 翳:同“旖”,指旌旗随风飘动的样子。
- 兹:代词,指这首诗。
- 匪:通“非”,不是。
- 有司:古代对官职名称的一种尊称。
- 维: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 靡:同“迷”,迷失、迷惑。
- 罔极:没有尽头的意思,这里指时间长久。
- 何:疑问词,什么。
- 陟:升登、上升的意思。
- 中(zhōng):指天空中央。
- 两曜:太阳和月亮。曜:同“阳”,指日月。
- 餔(yuè):吃、饮。
- 蹇(jiǎn)蹇:行走艰难的样子。
- 胡:同“何”,疑问词。
- 惙(hù):忧虑不安的样子。
- 河岳:山河大地。
- 中移:指天地运行的变化。
- 不雠(chóu):不和睦。雠:争斗、冲突。仇:仇敌、仇家。
- 白驹:白色的马,常用来比喻时光飞逝或贤士早逝。
- 餔浆(yǐn jiāng):指酒和饭。餔,同“饮”;浆,同“觞”,酒器。
- 骖(cān):驾驭马车的车前左边的马。骖:古代一种车辆的名称,即车驾前面的左边一匹马。
- 裳衣:古代礼服的上身部分,也泛指衣服。
- 启明:星名,属金牛座,是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它象征着东方的光明。
- 饐(wēi):饱食后的感觉,引申为满足、高兴的心情。
- 餔浆:同上文。
- 岂:疑问词,哪里。
- 鲜:少。
- 依:依靠、依恋。
- 离形:脱离形体。
- 周还:环绕一周。这里比喻君王回到京城,重新统治天下的局面。
赏析:
《维旄之什六章》,是一首描写君主出行情景的诗歌。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面,表现了古代君主出行时的威仪和荣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章:“维旄茀蓠,在泽之湄。”
这句诗描绘了君主出行时所持的旌旗随风飘扬的场景。“维”是语气词,表示肯定的语气;“旄”是一种用牦牛尾制成的装饰品,象征着君主的权威;“茀蓠”是指用草绳绑扎的篱笆,形容旌旗飘扬的样子;“在泽之湄”则是说这些旌旗出现在水边的小岛上,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整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带着象征权威的旌旗,出现在水边的小岛上,展现了他的威仪和荣耀。
第二章:“子来自燕,于以将睽。”
这句诗描述了君主来自燕国的情况,并表达了他即将离开的情景。“子”是指君主的使者;“来自燕”指的是君主从燕国出发;“于以”是古汉语中的连词,表示原因或者目的;“将睽”则意味着将要离别。整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带着使者从燕国出发,准备前往其他地方。
第三章:“维旄茀荟,在泽之涘。”
这句诗描绘了君主的旌旗再次出现在水边的情景。“维”仍然是语气词;“旄”仍然是指用牦牛尾制成的装饰品;“茀荟”是指用布帛捆扎的篱笆,形容旌旗再次飘扬的样子;“在泽之涘”则是说这些旌旗再次出现在水边的岸边,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场景。整句话的意思是,君主的旌旗再次飘扬,伴随着他来到水边的岸边。
第四章:“予之来邢,于以将贽。”
这句诗描述了君主前来邢国的原因和使命。“予”是指君主本人;“来邢”指的是前来邢国;“于以”是古汉语中的连词,表示原因或者目的;“将贽”则意味着携带礼物前往。整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前来邢国是为了带来礼物。
第五章:“既觏则降,胡惙其忧。”
这句诗描绘了君主到达目的地后的情境。“既觏”是指已经到达某个地方;“则降”意味着下来;“胡惙其忧”则是说君主因为担忧而感到忧虑。整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已经到达目的地,但因为担忧而感到忧虑。
第六章:“河岳中移,两曜不仇。”
这句诗描绘了天地运行变化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河岳”是指大地山河;“中移”指的是天地之间的移动变化;“两曜”是指太阳和月亮;“不仇”则是说两者之间没有冲突、争斗。整句话的意思是,天地运行变化,日月星辰之间没有冲突和争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第七章:“白驹既餔,云何不辕。”
这句诗描绘了白马已经吃饱了食物的情景。“白驹”是指白色的马;“既餔”意味着已经吃饱了食物;“云何不辕”则是说为什么不用缰绳控制它?整句话的意思是,白马已经吃饱了食物,为什么要用缰绳控制它呢?这里的“辕”是指马勒上的绳子,用于控制马匹的方向。
第八章:“裳衣在躬,启明流天。”
这句诗描绘了身穿礼服的人站在高处的情景。“裳衣”是指礼服;“在躬”指的是站在高处;“启明流天”则是说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天空。整句话的意思是,身穿礼服的人站在高处,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天空。
第九章:“虽有餔浆,无裨渴饥。”
这句诗描绘了虽然有美味的食物和饮料,但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虽有”意味着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和饮料;“餔浆”是指酒和饭;“无裨渴饥”则是说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整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食物和饮料,但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这里的“裨”是益处的意思,与“补”字同义,表示解决、消除的意思。
第十章:“岂鲜弟昆,在生则依。”
这句诗描绘了兄长和弟弟们的存在感和依赖性。“岂”是疑问词,表示疑问的语气;“鲜”是指稀少、难得的意思;“弟昆”是指兄弟姐妹;“在生则依”则是说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会依赖兄长和弟弟们的帮助和支持。整句话的意思是,兄长和弟弟们的存在感和依赖性是那么的稀少和珍贵。这里的“兄昆弟昆”指的是兄弟姊妹,都是古代常用的亲属称谓。
第十一章:“安能离形,与子周还。”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不能脱离形体,只能跟随君王回朝的情景。“安能”是指怎么能够;“离形”是指脱离形体;“与子周还”则是说跟随君王返回京城。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能脱离形体,只能跟随君王回朝。这里的“周还”是指环绕一周回到京城。
第十二章:“优哉游哉,庶以愉年。”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悠闲自得、快乐生活的状态。“优哉游哉”是指悠闲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庶以愉年”则是说这种快乐的生活可以让人们度过愉快的时光。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们悠闲自得、快乐地生活,度过愉快的时光。这里的“庶”是希望的意思,表示愿望。
第十三章:“优哉游哉,庶以愉年。”
这句诗重复了第十二章的内容,强调了人们应该珍惜快乐的生活并度过愉快的时光。这里的“优哉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