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奇花拥汴都,上皇行乐在蓬壶。
不将深虑防侵侮,却把闲情托画图。
野艇风高晴雪重,江天水阔暮云孤。
断鸿一去无消息,啼杀延秋头白乌。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八年(1084)创作的。这一年,苏轼因诗赋被贬惠州,心情十分郁闷。他来到惠州后,曾游览过黄山谷的寒江归棹图,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议论为主,但并不显得干枯板滞,而是寓情于景,寄兴于物,写得颇有趣味。
【注释】
题宋徽宗寒江归棹图:这是一首题画诗,写宋徽宗游猎时的情景。
汴都:指北宋京都开封府。
上皇:皇上,皇帝。
侵侮:欺凌,侵犯。
闲情:指绘画中寄托的情感。
野艇风高晴雪重:野艇乘着大风飘荡,天空晴朗雪花飘飘。
暮云孤:傍晚的云彩孤独地飘浮。
断鸿:失群的鸿雁。
延秋:即《诗经》中的“终风”,为《诗经·国风·邶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描写秋天萧瑟景象的诗歌。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惠州期间。当时苏轼的心情十分郁闷,于是便游览黄山谷的寒江归棹图,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首联“怪石奇花拥汴都,上皇行乐在蓬壶。”开篇便用“怪石奇花”来点染汴京,营造出一幅瑰丽的画面;接着又描绘了上皇在蓬壶宫中游赏的热闹场面,把上皇行乐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颔联“不将深虑防侵侮,却把闲情托画图。”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难道上皇没有提防别人对他进行侵害吗?”诗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上皇既然有如此多的心思和精力,当然不会让这种侵害发生。而诗人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想借此表明他对朝廷的忠心。同时,他也在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担忧和忧虑。
颈联“野艇风高晴雪重,江天水阔暮云孤。”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野艇在狂风中飘荡,天空中晴朗的雪花纷纷扬扬。江水宽阔无边,傍晚的云彩孤独地飘浮。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忧国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断鸿一去无消息,啼杀延秋头白乌。”诗人以“断鸿”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与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暗示了朝廷的衰败和自己的无奈。尾联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这里的“延秋”是指一种鸟,而“头白乌”则是指乌鸦。诗人用“啼杀延秋”来形容自己对朝廷的忧虑和牵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汴京的自然风光和上皇宫苑的描述,以及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幅宏大壮丽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