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暄何时恃,一夕起层阴。
落尽衰桐叶,方知急雨心。
暗停南浦棹,寒折北斋琴。
邻舍知几早,多时响暮砧。
注释:
- 冬暄何时恃,一夕起层阴。
- 冬暄(冬日温暖)何时恃(何时依靠?依赖),一夕(一夜之间)起层阴(一层层的阴暗)。
- 落尽衰桐叶,方知急雨心。
- 落尽,凋零。衰桐叶,秋天的桐树叶子已经凋零了,表示时间已到冬天。方知(方才知道),在寒冷的冬天里,忽然下起了大雨,心中才感到急切。
- 暗停南浦棹,寒折北斋琴。
- 暗停:悄悄地停下。南浦棹(船桨),停在南方的水边。北斋琴,在北方的书房中弹奏的琴。
- 邻舍知几早,多时响暮砧。
- 邻舍,邻居。知几(知道多久)早,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晚砧,傍晚的时候传来的木梆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画面,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句“冬暄何时恃,一夕起层阴”描绘了冬日温暖的阳光突然消失,一夜之间天空布满了阴暗的景象,这象征着生活中的变化无常,以及人们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接下来“落尽衰桐叶,方知急雨心”,诗人通过描述落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不安。桐树的叶子落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突如其来的大雨也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紧迫感。
第三句“暗停南浦棹,寒折北斋琴”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雨中的感受。船只在南浦停泊,而人在北斋弹奏琴曲,这两句诗巧妙地将动作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深沉的氛围。
最后一句“邻舍知几早,多时响暮砧”则描绘了邻居们对于早晨劳作的准备,以及傍晚时传来的木梆声,这些声音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和时代的印记。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深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