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十月盘螭路,石脚纡回矮松树。
谁开绝凹香茅宇,四壁围丹门漾素。
重来春浓山正午,湖光欲曙花将暮。
两度寻僧僧不遇,小憩幽窗觉禅趣。
庭中残桃自送迎,湖面浮峰无去住。
君不见六浮山阁今非主,六浮居士居无处。
欲乞一单终馀年,坐对青山参活句。
盘螭山访觉如上人不遇三年(即三年后)十月,盘螭路(盘螭山的山路),石脚纡回矮松树。
谁开绝凹香茅宇(谁在开一间绝壁下的茅屋),四壁围丹门漾素 (四周是白色的墙壁环绕着红门,映照着白色)。
重来春浓山正午(重来这里,春天正好中午),湖光欲曙花将暮(湖光将要破晓,花朵将要傍晚)。
两度寻僧僧不遇(两次寻找僧人,都找不到),小憩幽窗觉禅趣(小憩于幽静的窗户旁,觉得有禅意)。
庭中残桃自送迎(庭院里残留的桃花自己送来迎来送去),湖面浮峰无去住(湖面上浮动的山峰没有去处)。
君不见六浮山阁今非主(你看不到现在的六浮山阁不再是主人),六浮居士居无处(六浮居士现在无处可居)。
欲乞一单终馀年,坐对青山参活句(想要乞求一件单衣度过余生,面对青山参悟生活的道理)。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题李明府隐居》。
赏析:此诗为五律,首句“三年十月”点明时间,“盘螭路”,“石脚纡回矮松树”,勾勒出盘螭山的山形水势。颔联描绘了隐居环境的清幽雅致。颈联写山中之景,“湖光欲曙”、“花将暮”形象地写出了日暮时分的景色。尾联写山中的寂寥和诗人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盘螭山隐士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