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雨火,郎但笼窗坐。
何处汲寒浆,金瓶井中堕。
三伏天,炎炎热浪滚滚,似火炉般炽烈的热气让人汗如雨下。在这最热的季节,诗人李白以“四时子夜歌 其三”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夏日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首句:“三伏天雨火,郎但笼窗坐。”
- 诗意:在炎热的三伏天,天空似乎燃起了大火,给人一种强烈的炙烤感。在这种高温下,诗人只能紧闭窗户,静静地坐在室内。
- 注释:这里的“三伏天”指的是夏季中最热的时期,通常有连续的酷热天气;“郎但笼窗坐”中的“郎”可能是诗人自喻,表达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的压抑和无助。
- 次句:“何处汲寒浆,金瓶井中堕。”
- 诗意:在这样的高温下,人们如何获取清凉的饮品呢?诗人想象中的场景是,有人从井中汲水,而那水却像是从炎热中坠落一般,带着一种冷清和失落的感觉。
- 注释: “汲寒浆”中的“寒浆”指清凉的水或饮料,“金瓶井中堕”中的“金瓶”可能象征着贵重或珍贵的物品,而“井中堕”则形象地描述了水的坠落,暗示了这种珍贵之物(水)被夺走的凄凉。
- 结句:“何处无暑气,炎蒸正三日。”
- 诗意:尽管有各种避暑的方法,但似乎总有一种难以摆脱的炎热笼罩着整个环境,仿佛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热度。
- 注释: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炎热天气的无奈以及对持续高温的忧虑。
《四时子夜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夏日的酷热与人们的应对之策,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也传达出一种对炎热季节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