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走城北,转斗不利号路侧。
谓我枭骑,且行出攻。
宁为野乌食,不逐驽马徘徊蒲苇中。
水深黝黝,蒲苇骜骜。
乌亦自不去,客亦自不豪。
梁以集,乌子五,乌母六。
禾黍不食攫腐肉,愿为忠臣何可覆。
伤子良臣,良臣诚可伤。
远道之人,枯骨何葬。
《战城南》:从古至今的哀歌
- 诗歌原文
- 译文与注释
- 诗人简介
- 赏析
- 相关历史背景
- 现代影响
- 结语
- 参考资料
诗歌原文
《战城南》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厚重感的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战城南,走城北,转斗不利号路侧。谓我枭骑,且行出攻。宁为野乌食,不逐驽马徘徊蒲苇中。水深黝黝,蒲苇骜骜。乌亦自不去,客亦自不豪。梁以集,乌子五,乌母六。禾黍不食攫腐肉,愿为忠臣何可覆。伤子良臣,良臣诚可伤。远道之人,枯骨何葬?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在城南作战,我军败退到城北,战斗失利只能沿路呼叫。我们宁愿成为野鸟的食物,也不愿追随那些无力前进的马,在芦苇丛中徘徊。河水又深又黑,而芦苇却高大挺拔。鸟儿也不愿意离开,战士们自然也不会显得骄傲。我们收集了一堆乌鸦,有五只小乌,六只大乌。如果连这些粮食都吃光了,就吃掉这些腐烂的尸体。希望成为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但是这样的忠臣怎么能够被推翻呢?伤心的是那些忠诚的战士,他们真的是值得伤心的。远方的人啊,你们这些枯骨该何去何从?
注释
- 战城南:指在战斗中向南行进的部队。
- 走城北:败退到城北。
- 转斗不利号路侧:战斗失利,只能在路旁呼号求援。
- 枭骑:勇猛的骑兵。
- 宁为野乌食:宁愿成为野鸟的食物。
- 驽马:无力前进的马。
- 禾黍不食:形容粮食短缺。
- 何可覆:如何能够被推翻。
- 良臣:《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良臣”指的是贤明忠诚的大臣。
- 可伤:值得伤心。
- 枯骨何葬:形容士兵们死亡后无处安葬。
诗人简介
卢照邻(约630年—约680年),字升之,汉族,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时期的诗人。其早年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杨炯等人相友好,曾因作赋得罪高宗而废黜在家。卢照邻是盛唐诗坛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赏析
《战城南》是一首充满战争残酷和士兵悲情的诗篇。全诗通过描绘战场上士兵的痛苦和困境,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士兵的同情。诗句如“宁为野乌食,不逐驽马徘徊蒲苇中”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士兵的无奈和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相关历史背景
《战城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战争频发有关。唐朝时期,国家内部矛盾尖锐,边疆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现代影响
《战城南》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许多现代诗人和作家所引用和借鉴。同时,这首诗也常被用于教育和宣传领域,作为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
结语
《战城南》是一首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战争残酷和士兵悲哀的诗篇,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史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深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