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负高操,引曲辄入神。
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
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
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
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
世俗蔽闻见,千载递相因。
遗世伎始妙,绝弦多苦辛。
自非钟子期,古道难具陈。
【注释】
- 伯牙:春秋时晋国的琴师,善于弹琴。他听说知音难遇,遂辞官归隐于山林之中,终身不仕。高操:高尚的操守。2. 引曲:弹奏琴曲。3. 引:弹奏。4. 东海:指东海之上,意喻远离尘世,追求自由。5. 延颈四无人:形容伯牙在海边独自演奏,四周寂静,没有人来聆听。6. 洪波:大波涛。7. 悲鸟方号群:形容鸟儿在风雨中哀鸣。8. 白日:白天。9. 失色:失去颜色。10. 精气一以变:形容伯牙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 世俗:指世俗之人。12. 蔽:遮蔽,蒙蔽。13. 闻见:听觉和视觉。14. 千载:千年。15. 递相因:依次传承,互相影响。16. 遗世:脱离尘世。17. 伎:技艺。18. 绝弦:停止弹奏琴曲。19. 苦辛:辛苦。20. 古道:古人的美德,这里指伯牙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琴师伯牙高洁品格的诗。诗人通过对伯牙弹奏琴曲的情景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首句“伯牙负高操”,直接点明了伯牙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这里的“高操”指的是他的操守和品质,即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不为名利所动,而是一心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这种高尚的品格使得伯牙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第二句“引曲辄入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当伯牙弹奏琴曲时,总是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了。这里的“入神”是指精神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灵魂。
诗人描绘了伯牙在海边独自演奏的情景。他站在广阔的海面上,面对着浩渺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然而,四周却是一片寂静,没有人来聆听他的演奏。这不禁让人想起伯牙在《高山流水》中所表达的那种渴望知音的心情。他虽然才华横溢,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只能孤独地面对大海,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接下来的两句“从师蹈东海,延颈四无人”,则进一步描绘了伯牙的无奈和孤独。他虽然愿意追随知音,但现实却让他感到绝望。他无法找到知音,只能在无尽的海洋中徘徊,等待那个能够理解他的人的出现。这种孤独感使得伯牙的内心更加痛苦,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的知音。
接下来的三句“洪波荡大壑,悲鸟方号群”。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和悲鸟的哀鸣。大壑指的是深不可测的大坑,象征着人生的痛苦和困境。而悲鸟的号叫则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它们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凄凉和无助。
紧接着的四句“白日坐失色,山林忽不分”。这两句则是对伯牙内心世界的进一步描绘。当他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时,却感到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和活力。他的心灵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束缚,无法摆脱那些沉重的负担,导致他变得憔悴不堪。同时,他也感到自己与这片山林融为一体,无法分辨出彼此之间的界限。这是一种超脱物质世界、回归自然状态的境界。
最后两句“精气一以变,此调得其真。”则是诗人对伯牙内心世界的总结性描绘。他认为伯牙的精神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他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他不再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而是致力于修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这种内在的修养使得他的音乐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境界,得到了天地万物的认可和赞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伯牙弹奏琴曲的场景和情感变化,展现了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诗人通过对伯牙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修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