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时占紫气,马上看香炉。
不是寻幽到,其如发兴孤。
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
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
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
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
玉毫侵瀑水,金相涌浮屠。
妙偈传从竺,高僧至自胡。
法轮皆帝力,下界复神都。
行幸当年事,人王握大符。

【注释】

占紫气:指香山寺有紫气,预兆吉祥。

马上看香炉:站在马上观看香山寺的香炉,香炉在山上,因此可以远望。

不是寻幽到:并不是去寻求山林中的幽静之地。

其如发兴孤:然而我的心情是如此地孤寂、凄凉。

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香山寺的山峰像北斗七星一样高耸入云,而它的秀丽景色则像是把西湖美景揽入怀中。

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树木的顶端好像众神从天而降,阶梯前的群山仿佛是向山下奔流而去的众多溪壑。

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香山寺的花坛如同从地面上拔起一般高耸,而寺院的风铎声则似乎掩藏在屋檐之下。

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月亮将圆月抱在怀中,而星星仿佛是舍利子(佛教七宝之一)滚动的光辉。

玉毫侵瀑水,金相涌浮屠:寺庙的山门被碧绿色的瀑布水流冲击,寺庙的金色塔身犹如涌动的浮屠(佛塔)。

妙偈传从竺,高僧至自胡:美妙的佛经从印度传来;而香山寺的高僧是从西域来的。

法轮皆帝力,下界复神都:所有的佛法都是帝王之力所创造的,而香山寺又是人间最神圣的地方。

行幸当年事,人王握大符:当年皇帝曾经来此巡视,而今天皇帝也持有皇帝的大印。

【赏析】

这首诗为登香山寺时所赋,诗人在游览中见景生情,触景生悟,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香山寺的山水胜境以及佛寺的宏伟壮观。

首联写游香山寺所见之胜景:“往时占紫气,马上看香炉。”诗人来到香山寺之前,就听说这里风水极佳,有紫气东来之征兆。登上山顶后,他看到一座高大雄伟的香炉,那袅袅升起的香烟直冲云霄,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写诗人对香山寺的喜爱之情:“不是寻幽到,其如发兴孤。”诗人并不只是来寻找一处清幽之处游玩,而是带着一种孤寂的心情来到这里。这种孤寂并非真正的孤独,而是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所产生的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颈联写香山寺的山川美景:“回标临北极,秀色揽西湖。”香山寺背靠巍峨的终南山,面对辽阔的西湖,景色十分美丽。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接下来四句描写了香山寺的宏伟建筑:“树杪诸天出,阶前众壑趋。”站在香山寺的最高处,可以看到天空中仿佛有诸神降临;而从台阶前向下望去,群山环抱,宛如众壑奔腾而来。这种景象让人感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

接下来的八句进一步描绘了香山寺的美景:“花台骞地起,风铎蔽檐呼。”香山寺内的花坛仿佛是从一个高处拔地而起的,而寺院的风铎仿佛是隐藏在屋檐之下的。这种巧妙的比喻让人感到了一种神奇之美。

最后六句描写了香山寺的自然景观以及僧人的生活情趣:“月抱蟾蜍石,星摇舍利珠。”香山寺的月光如同抱着一轮皎洁的明月,而星星仿佛是舍利子(佛教七宝之一)滚动的光辉。这些自然景观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而寺院里的僧人则过着一种简朴而充实的生活:他们在佛堂里诵经念佛,享受着心灵的安宁;他们在庭院里散步聊天,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