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住此峰,白云流水见相从。
那知此日东林会,更听开元寺里钟。
十年后回首,三十年前我与此地结下不解之缘,白云流水间,相随相伴,岁月如歌,友情长存。那知今日重游此地,方识东林僧众之集会,更闻开元寺钟声之悠扬。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在岁月流转中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下面是对这首诗词及其背景的介绍:
- 作者简介:
- 明代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世称沧溟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诗人。李攀龙生活在明朝中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富有个性。
- 诗句解析:
- 三十年前的约定:“三十年前住此峰”,这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在此地共同度过的青春岁月,象征着友谊的长久与不变。
- 白云流水的陪伴:“白云流水见相从”,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自然画面,同时也寓意着朋友之间的相互陪伴和支持。
- 东林的集会:“那知此日东林会”,这里提到的“东林”可能是指某个佛教寺庙或修行场所,意味着诗人未能预料到会在此地与朋友再次重逢。
- 开元寺里的钟声:“更听开元寺里钟”,这里的“开元寺”很可能是诗人与朋友曾经频繁访问的地方,而“钟声”则代表着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流逝。
- 文化背景:
- 李攀龙生活在明代,这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生活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 开元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位于现今的北京市。这座寺庙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探讨艺术的重要场所。
- 情感表达:
- “白云流水见相从”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关系。
- “那知此日东林会,更听开元寺里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赏析:
- 整首诗通过对三十年前的回忆和今日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时光的感慨。
- 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宿开元寺示诸子》不仅展示了李攀龙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