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缆朝离铁瓮城,倚篷偏使客心惊。
云连极浦千山绕,风转危樯五两轻。
淮甸日斜春草绿,海门潮落大江横。
兴亡尽付东流水,日夜滔滔似不平。
【注释】
解缆:解开缆绳。铁瓮城,即瓮城,是明代南京的城门之一。倚篷:倚靠船篷。云连:云层相接。极浦:极远的水滨。风转:风向变化。危樯:高大的桅杆。五两轻:形容帆上所系之帆很轻。淮甸:指淮河以北一带地区。日斜:太阳快要落山。草绿:草色青翠。海门:指长江入海口处的海门山,今称大通门。潮落:潮水退落。滔滔:浪涛滚滚的样子。
【赏析】
《渡江》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写诗人乘舟过江时所见江行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国势衰微的感慨。
首联“解缆朝离铁瓮城,倚篷偏使客心惊。”起句写清晨,作者在船上解开缆绳,离开铁瓮城(即明初建都南京时的外城——瓮城),登上船只,开始渡江。“解缆”,解开缆绳的意思。“朝离”二字表明渡江的时间很早,且有晨曦相伴,气氛颇为清新,而作者心情却是“客心惊”。这一句中的“客心”是指作者自己而言,因为他是作为明朝官员被流放至此地的。“偏使”说明这种心情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于眼前江行的美景触发的。
颔联“云连极浦千山绕,风转危樯五两轻。”颈联紧承“客心惊”而来,描写了渡江时的江上行船情景。“云连”二字写出了江天一色的景色,使人感到十分开阔。“千山”则写出了群山连绵、重峦叠嶂的景象。这里,既写了江行中看到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既为眼前的美景而惊叹不已,又因自己身处逆境而心情不宁。“风转危樯五两轻”一句,描绘的是船头高悬的船帆随风而动的情景。这里的“五两”,应是指船上的帆,因为古代度量衡中“两”与“斤”相对应,一“两”大约相当于37.5克,所以“五两”约等于187.5克。“轻”字用得极为贴切,既表现出风力不大,也暗示了船身的轻盈。这一联两句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激动和不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尾联“淮甸日斜春草绿,海门潮落大江横。”尾联两句进一步描写了渡江时的自然景色。“淮甸”指淮水以北的土地,也就是作者被贬谪的地方;“日斜”则表示时间已到下午,正是夕阳西下之时;“春草绿”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淮甸日暮、草绿等景物的描述,烘托出了渡江时的宁静氛围,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绪。“海门潮落大江横”,则是对前面诗句的补充说明,进一步描绘出江行的壮阔景象。这里所说的“海门”指的是长江入海口处的海门山,而“潮落”则意味着潮水的消退,大江在这里横流而过,显得更加壮观。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江行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译文】
解开缆绳,清晨离开铁瓮城,登上船去渡江。
远处云彩相连,水边青山环绕,风向发生变化,船帆变得轻盈。
淮水以北,黄昏时分春草变绿,大海门潮水退落,长江横贯其间。
都归之于流水,日夜奔涌不止,似乎在诉说着不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