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落谁怜作赋才,高秋无处不悲哉。
大王自啸雄风起,神女长携暮雨来。
非有上林吞梦泽,至今江汉绕兰台。
武昌月满南楼夜,安得青樽共我开。
寄怀蒲圻魏使君 其三
李攀龙,明朝文学家、诗坛巨擘。其作品风格独特,擅长七言近体,影响深远。
【赏析】
《寄怀蒲圻魏使君 其三》是李攀龙的一首咏史怀古之作,以诗人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辉煌与哀愁。
诗中“摇落谁怜作赋才,高秋无处不悲哉”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人物的感慨。诗人用“摇落”形容秋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种描述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而“大王自啸雄风起,神女长携暮雨来”两句则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这里的“大王”和“神女”分别象征着古代的英雄人物和美丽女性,他们的出现和离去都带有传奇色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性的悲欢离合。
诗的最后一句“武昌月满南楼夜,安得青樽共我开。”则将诗人与历史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人通过想象与历史人物共饮的场景,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使得诗人只能感叹:“安得青樽共我开。”
《寄怀蒲圻魏使君 其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李攀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