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迦山上古祗林,白马西来峡口深。
月出尔时楼阁影,风还如是海潮音。
若非鹦鹉元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
五十三员知识尽,可劳踪迹问浮沉。

【赏析】

候涛山上的观音寺,是因山而建。古时候,落迦山上有祗树之林。白马西来时,峡口很深。月出的时候,楼阁的影子也出来了。海风回来的时候,好像海潮的声音。如果不是鹦鹉元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五十三员知识都尽了,可劳踪迹问浮沉。

这首诗写候涛山的观音寺。落伽山古称“南天竺”,又称“灵鹫山”。此诗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落迦山,又名南天竺或灵鹫山。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西南隅,为四明山支脉。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以测地势、观天文,遂名。山高189.5米,周长27公里,面积约46平方公里。山顶海拔510米,为浙东地区最高峰,与天台华顶并称为宁波二绝。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由落迦山的古老传说引出观音寺。“古”与“今”对比,写出了时间之长和历史的悠久;“古”与“西”结合,又突出了地理位置的重要;“西来”与“峡口深”相互映衬,既写出了山势之险峻,又表现了山路之崎岖。

颔联写日出时分的景象。“月出尔时”指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楼阁影”指寺庙的轮廓,“海潮音”指海浪的声响。诗人把楼阁的影子和海潮的声音联系起来,生动地描绘出太阳初升时,落迦山上的景象。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把楼阁的影子比喻成“尔时”,使诗句更加优美、生动。

颈联写观音寺的僧人。诗人通过写僧人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灵境界,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若非鹦鹉元能语,谁解莲花不染心。”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鹦鹉那样的聪明才智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谁能理解莲花那种超然物外的纯净之心呢?这里,诗人以鹦鹉自喻,表达了自己想要像鹦鹉那样聪明、机智,但又不想被世俗所玷污的心愿。同时,他又以莲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想要像莲花一样纯洁、高雅,但又不想被世俗所困扰的愿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他的诗句既有哲理性,又有诗意性。

尾联写僧人们的修行。“五十三员知识尽”,意思是说这五十三名僧人都已经修行圆满了。“可劳踪迹问浮沉”,意思是说这些僧人已经达到了无所牵挂的境界,不再为世事所动。这里的“踪迹”指的是僧人的行踪,“浮沉”则表示世事的变化无常。诗人通过写僧人们对世事的淡然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真正领悟了佛法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超脱尘世的纷扰,达到无我无人的境地。这种境界,既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落迦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观音寺的美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诗人通过对僧人们修行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