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王任孝理,下令许迎归。
谁知病已革,不绝仅如丝。
吁天代以身,刲股持作糜。
张目忽能视,言动如有知。
濒死得一见,惊号更相持。
哀声彻天地,旁人亦酸悲。

【注释】

烈风:猛烈的风。七章:指《诗经》中的《小雅·北山》。悯:怜惜,同情。吴孝子:春秋时吴国贤王夫差的儿子吴孝子廷用,曾因救父而自尽。廷用事母至孝,尝梦见其父夫差被勾践杀害,遂以身殉葬,故后世称其为孝子。任:承担,担负。许迎归:答应让他回国。孰:谁,哪。病已革:病危垂死。绝:断绝。仅如丝:形容生命垂危,气息微弱。吁天:祈求上天。代:替代。刲(kuāi)股:割取大腿肉。作糜:做粥。张目:张开眼睛。忽能视:忽然能看见。言动:说话和举动。如有知:好像明白事理似的。濒死得一见:在临死的时候才见上一面。惊号:惊恐地呼喊。更相持:更加互相扶持。哀声彻天地:悲痛的声音传遍整个天地。旁人亦酸悲:旁边的人也感到悲伤。

【译文】

贤王担承孝道,命令允许迎接吴孝子回国。

谁知他病情严重,气息已经微弱,生命垂危。

他祈求上天代替他,割取大腿的肉来做粥。

他张开眼睛忽然能看到,说话举动好像知道。

他在临终的时候才得一见,悲痛的呼叫更互相扶持。

悲哀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天地,旁边的人都感到悲伤。

【赏析】

此诗首二句点明题旨。“烈风”是《诗经·小雅·北山》篇篇名,原为赞美伯夷、叔齐之高节。《论语·述而》记孔子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此诗即咏颂吴孝子廷用义烈之事。吴氏父子以孝闻名,吴孝子又以义烈著称于世。这首诗就是歌颂他临终前舍身报国的壮烈精神的。诗中“烈风”两字,既指《北山》,又暗指吴孝子,意谓他的义烈之气,犹如《北山》之诗,震撼烈风。

“贤王任孝理”,这四句赞颂吴廷用忠孝双全的品德。吴孝子不仅对父母孝顺,而且对君王也忠诚耿耿。“任孝理”三字,表明吴孝子忠于君王,是理所当然的事。

“许迎归”,写君王允准吴孝子回国的情节,表现了他忠义之心感动君王,终于使君王为之动情。

“谁知病已革”,以下六句写吴孝子病重的情况及他最后一刻的表现。吴孝子年幼时便有“忧君忧民”的胸怀,长大后更是如此。他看到国家危亡,百姓流离失所,就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扶危济困,为国捐躯。然而不幸的是,在他病危将死之际,吴王却要派人去把他接回来。这一方面说明吴孝子忠于君王,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人们只重视君主的权威而忽略了人的生命价值。

“吁天代以身”,这两句写吴孝子为了报答君王的恩德,甘愿替君王去死。“代以身”,是说替君王而死,也是说自己替君王而死。“刲股持作糜”,意思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成粥来给君王吃。这是古代的一种做法,割股疗亲就是这个意思。“张目忽能视,言动如有知”这两句写吴孝子临终时的神态。他虽然双目失明,但还能清楚地看见一切;他的言行举止好像都明白事理似的。“言动如有知”,是说他虽然看不见东西,但他的心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大事,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向世人昭示着他那颗赤胆忠心。“濒死得一见”,“惊号更相持”,是说在即将死去的时候他才见到君王,并且惊恐地呼喊着。“哀声彻天地”,是说他的哀痛之声震动了整个天地。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吴孝子临终前的悲惨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吴孝子的深切哀悼之情。

最后四句写吴孝子临终时的情景,以及他死后人们的哀叹之情。“哀声彻天地”一句写出了他临终时的悲惨情景,同时也暗示出他对君王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旁人亦酸悲”一句则写出了人们对于吴孝子这个人物的崇敬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吴孝子为国家付出的一切的深深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吴孝子临终前后的情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吴孝子的深深敬佩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