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斧光清瘴海云,行台甘露柏纷纷。
九天骢马人争避,五色神羊气不群。
白简风生偏起粟,皂囊秋净总垂文。
侍臣岂让东方朔,千载芙蓉奉圣君。
诗句原文:
绣斧光清瘴海云,行台甘露柏纷纷。
九天骢马人争避,五色神羊气不群。
白简风生偏起粟,皂囊秋净总垂文。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海柏台甘露赠潘侍御的场景,其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 诗句解读
- “绣斧光清瘴海云,行台甘露柏纷纷。”:这句诗描绘了瘴气之中,阳光透过云雾,照亮了行台和甘露树。行台和甘露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 “九天骢马人争避,五色神羊气不群。”:这句诗描绘了人们争相躲避的情景,以及神羊的神奇气息,使其与众不同。
- “白简风生偏起粟,皂囊秋净总垂文。”:这句诗描述了白简随风飘动,仿佛有粟粒在空中飘散;而皂囊中的书籍则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清晰明亮。这些景象都暗示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 译文注释
- “绣斧”:指雕刻精美的斧头。
- “光清”:光亮清澈。
- “瘴海云”:指的是瘴疠盛行之地的云层。
- “行台”:古代的一种建筑结构,通常用于祭祀或重要活动。
- “甘露”:此处可能是指珍贵的树木或植物,如柏树。
- “骢马”:一种颜色鲜艳的马。
- “五色神羊”:形容具有五种色彩的神物。
- “白简”:白色简牍,可能是指书写材料。
- “秋洁”:秋季的洁净,可能是指秋天的清爽。
- 作品赏析
- 此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人文元素,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美好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评析
- 李攀龙的文学成就:李攀龙是明代著名诗人,其作品风格独特,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 《题南海栢臺甘露贈潘侍御》的艺术特色: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 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不仅是李攀龙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经验。
- 序言
- 作者介绍:李攀龙(1398年—1668年),字于鳞,号沧溟,又号赤水,晚号灵墟老人、安阜山人等,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世称李沧溟。他是“后七子”之一,也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还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善于用典,且注重音韵美。
- 创作背景:《题南海栢臺甘露贈潘侍御》是李攀龙在明朝后期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南海柏台甘露赠潘侍御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人心态密切相关。在明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等因素,文人阶层普遍感到失望和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攀龙选择创作这首咏史怀古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认为历史事件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教训和启示,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思考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当下并展望未来。因此,他选择了南海柏台甘露赠潘侍御这一历史事件作为主题进行创作。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李攀龙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思考方式,也展示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