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遁世士,因乱在齐邦。
羊裘物色中,三徵往帝乡。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
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
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
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
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
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
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
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
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
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
诗句
- 子陵遁世士,因乱在齐邦。 - 描述的是严光(子陵),一位因逃避政治而隐居的志士,他在乱世中选择留在齐国。
- 羊裘物色中,三征往帝乡。 - 指他穿着羊皮大衣,象征着简朴和不羁的生活方式,同时表示他多次前往皇帝的故乡寻求机会。
- 傲睨帝王尊,唾视名利场。 - 严光对权力和名誉不屑一顾,他的态度是对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繁华名利场所的蔑视。
- 辞荣良足钦,适用非所长。 - 尽管辞去了官职(荣),但严光认为自己并不擅长使用权力,这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 观其卧床对,岂不由衷肠。 - 描述了严光躺在床上时的情景,这可能象征着他对世事的厌倦和内心的平静。
- 愿从巢父流,接迹颍水阳。 - 严光渴望追随古代的隐士巢父,像他一样在颍水的南边隐居。
- 诏许放还山,于焉渔且耕。 - 皇帝允许他返回山林,在那里他可以从事捕鱼和耕种。
- 君臣义交尽,故旧情靡忘。 - 严光与君主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忠诚,即便在退隐之后也不忘老朋友。
- 希文守兹郡,披榛吊颓荒。 - 希文在这里守卫着这个郡,他清理着杂草,并哀悼着荒芜的土地。
- 饰词荐蘋藻,伐石铭文章。 - 他使用美好的言辞来推荐植物如蘋藻,用石头来纪念文章。
- 节礼两言立,日月可争光。 - 他认为节操和礼仪是立身的根本,这些原则可以与太阳和月亮相媲美。
- 如规莫加圆,如矩莫加方。 - 他比喻说,规矩是圆的、方的,但他的人生态度却超越了规矩的限制。
- 后贤务新奇,论议太低昂。 - 后来的贤人追求新奇的事物,但他们的议论过于高傲,脱离实际。
- 遂令礼贤举,造化聚讼端。 - 因为崇尚贤能,所以引发了许多争论和争议。
- 唯陵固汉人,清节起东京。 - 严光坚持自己的原则,成为了东汉时期清正廉洁的代表人物。
- 况之三代士,斯言殊未当。 - 将严光与古代三位有德行的士人相提并论,认为他的评论是不恰当的。
- 逝者如有闻,应亦以为平。 - 如果逝去的人能够听到这些言论,他们应该会认为这是公正的评价。
- 遥遥望云山,永言多慨慷。 - 遥望着云山,心中充满感慨和不平。
译文:
子陵是一位逃离尘世的隐士,他在乱世中选择留在齐国。身着羊皮大衣,三次前去皇帝的故乡寻找机会。他傲视权贵,鄙视名利场。尽管辞去了官职,但他认为自己并不善于使用权力。观察他躺在床上的样子,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吗?他希望能追随巢父那样的人,在颍水的南边隐居。皇帝下令允许他回归山林,在那里他可以从事捕鱼和耕种。君臣之间的义气和忠诚都得以保持,老朋友的感情也没有遗忘。希文在这里守卫着这个郡,他清理着杂草,并哀悼着荒芜的土地。他使用美好的言辞来推荐植物如蘋藻,用石头来纪念文章。他认为节操和礼仪是立身的根本,这些原则可以与太阳和月亮相媲美。如规范不能更加圆满,如规则不能更加方正。后来的贤人追求新奇的事物,他们的议论过于高傲,脱离实际。因为崇尚贤能,所以引发了许多争论和争议。严光坚持自己的原则,成为了东汉时期清正廉洁的代表人物。如果逝去的人能够听到这些言论,他们也应该认为这是公正的评价。遥望着云山,心中充满感慨和不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绘了严光(子陵)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性格特点。诗中通过严光与皇帝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对权力的淡泊。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比喻也富有深意,体现了作者对古代隐士文化的理解和赞赏。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