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不到地,高堂风露凉。
共因重九逼,先泛菊花觞。
银烛题诗换,罗衣客醉香。
更深不归去,故绕竹篱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中“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作答。

(1)

落月不到地,高堂风露凉。共因重九逼,先泛菊花觞。银烛题诗换,罗衣客醉香。更深不归去,故绕竹篱傍。

译文:

月光从窗户照进来,洒在地面上,我不禁感到有点凉意。因为今天是重阳节,大家聚在一起饮酒赏菊。我们点燃了蜡烛,互相交换着彼此的诗句。酒过三巡,我喝得有些醉了。更深夜深,我不准备回去,而是继续在院子里漫步。

(2)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节宴会上的即兴之作,诗人写自己重阳节的宴会,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落月”“高堂”点明时间是重阳节;“风露凉”表明天气已转寒;“共因重九逼”说明聚会的目的,是为了重阳节而聚,所以用“逼”字。“先泛菊花觞”表明宴席开始,主人首先提议喝酒赏菊。“银烛题诗换”表明宴会上的一个节目,就是以诗代酒相互交换。“罗衣客醉香”表明宾客们已经喝醉了,衣服沾满了酒气。“更深不归去”表明宴会进行了很久很久,已经很晚了,客人不想回去了。最后两句表明作者不愿意回去,而是要在庭院里多待一会儿。

首联写景。“落月”“高堂”“风露凉”三句,描绘了一个秋夜宴饮的情景:一轮残月挂在天空,秋风吹动庭中的草木,使人们感到凉爽。

颔联抒情。“共因重九逼,先泛菊花觞。”这两句写宴会的气氛。“重阳节”是九月九日,古人有重阳登高之习,但此处却强调“逼”,可见其与一般不同,是为了庆祝节日而设宴。“先泛菊花觞”表明宴会上的一个节目,就是以诗代酒相互交换。

颈联写情。“银烛题诗换”是写宾客们相互赠送的礼物——诗篇。“罗衣客醉香”是写宾客们已经醉酒,衣服沾满了酒气。

尾联写景。“更深不归去”表明宴会进行了很久很久,已经很晚了,客人不想回去了。最后两句表明作者不愿意回去,而是要在庭院里多待一会儿。

这首诗写秋夜重阳节的宴会情景,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喜悦心情。

参考译文:

今夜的明月还未落下,月光洒满了庭院,我感到身上凉了起来。今天是重阳节,我们欢聚一堂,举杯畅饮,一起欣赏菊花。我们在宴会上互相交换着诗歌。酒酣耳热之际,我已喝得有点醉了。夜色更加浓重了,我没有打算离去,而是在庭院里漫步。

赏析:

此诗写于重阳佳节,描写诗人与友人欢宴赏菊的情景。首联写景起笔,“落月”“高堂”“风露凉”三句,勾勒出一幅秋夜宴饮图。颔联直入正题,“共因重九逼,先泛菊花觞。”交代聚会的原因,并突出了“先泛菊花觞”的活动内容。颈联紧承前二句,“银烛题诗换”写宾客互赠诗歌礼物,“罗衣客醉香”写宾客们已经醉了。尾联再写宴会气氛,“更深不归去”写宾客不愿离去。末句写诗人欲留未留之态,“故绕竹篱傍”写出了诗人徘徊不去之意。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清新隽永,是重阳节咏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