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气澄原陆,秋事已季月。
我来登兹楼,凭虚眺林樾。
空天白虹度,落日紫烟发。
墟里尽耕种,古人去不歇。
但看旧冈阜,台殿已芜没。
历历对往迹,谁能不惊骨。
胡为坐忧叹,作色相矜伐。
玉盘馔黄鸡,石鼎烹野蕨。
美酒三百斛,深杯岂辞罚。
啸侣且为欢,勿令老玄发。
【注释】:
肃气澄原陆,秋事已季月。肃气:肃杀的秋风,秋天的天气;澄原陆:清澈的原野。
我来登兹楼,凭虚眺林樾。兹楼:此座高楼;虚:空阔之处;眺:远望。
空天白虹度,落日紫烟发。空天、紫烟:皆指天空中的景象;白虹:彩虹;紫烟:云霞。
墟里尽耕种,古人去不歇。墟(xū)里:乡村;古人:古代的人。
但看旧冈阜,台殿已芜没。冈阜:山丘;台殿:高高的宫殿。
历历对往迹,谁能不惊骨。历历:分明的样子;对:面对;往迹:往日的情景;惊骨:惊魂动魄。
胡为坐忧叹,作色相矜伐。胡为:为何?坐忧叹:坐着叹息;作色:装出脸色;矜伐:夸耀。
玉盘馔黄鸡,石鼎烹野蕨。馔(zhuàn):饮食;馔:吃饭时用的食物;石鼎:一种陶器。
美酒三百斛,深杯岂辞罚。美酒:美味的美酒,形容酒好;三百斛:三百斗;辞罚:拒绝喝酒。
啸侣且为欢,勿令老玄发。啸侣:同伴,朋友;玄:黑鬓,此处指头发花白。
赏析:
《晚秋东郭使君楼宴集得月字》,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在长安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作者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秋天,诗人在长安城东门附近的郭使君的楼中宴集,即景赋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首联点出题目中的“宴”字,并总领全篇。“肃气澄原陆”句,点明秋意,渲染了肃杀的气氛。“秋事已季月”,说明已是秋末季节,时值季月。这两句从气象上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和环境。
颔联写登上高楼所见的景色:“我来登兹楼,凭虚眺林樾。”“兹楼”,这座高楼。“凭虚”,凭藉着高楼的高大而远瞰四周。“林樾”,树荫,这里指树林和树木形成的遮蔽物。“凭虚眺林樾”,意思是说凭靠着高楼的高大而俯瞰周围的树林和树木。这两句从空间写出了“宴集”的位置和环境。
颈联写登临高楼后所看到的景象:“空天白虹度,落日紫烟发。”这两句从时间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空天”,空旷的天空。“紫烟”,云霞。“白虹度”,彩虹出现,这是晴天的景象,也是美好的景象。“落日紫烟发”,傍晚时太阳西沉,云霞四起,这是夕阳的景象,也是美好的景象。这两句从时间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
尾联写“宴集”后的感触:“墟里尽耕种,古人去不歇。”这两句从人世变迁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墟里”,乡村里。“古人”指古代的人。“去不歇”,没有停止过。这两句从人事变迁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
五、六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但看旧冈阜,台殿已芜没。”这两句从历史沧桑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台殿”,指古代的宫阙、殿宇之类建筑。“芜没”,毁坏。这两句从历史沧桑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最后两句是结语:“历历对往迹,谁能不惊骨。”意思是说:面对着那些往昔的情景,谁能不惊心动魄呢?“历历”指分明的样子;“往迹”指往日的情景;“惊骨”指惊魂动魄。这两句从感慨上写出了“宴集”的具体情况。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结束,作者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秋天,诗人在长安城东门附近的郭使君的楼中宴集,即景赋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忧虑以及个人身世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