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幽斋不可寻,禅扉行处竹阴阴。
客来深院无人语,香袅空帘有磬音。
竟日悬灯元不灭,中宵清梵忽微吟。
苍苔白石青菁饭,月满东林兴不禁。

【注释】

  1. 宿惠公禅堂:宿在惠公禅堂。宿,住宿;惠公,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字元直;禅堂,佛教寺院中的僧徒讲经说法的地方。
  2. 曲径:曲折的小路。幽斋:幽静的斋室。不可寻:不容易寻找。行处:行走之处,指禅堂所在。竹阴:竹林中的阴影。
  3. 客来:客人来到。深院:寂静的院落。无人语:没有说话的人声。磬音:佛寺里的磬声。
  4. 竟日悬灯:整天点着灯笼。悬灯,指悬挂灯火供夜间照明。元:通“原”,本来的意思。不灭:不熄不灭。
  5. 中宵清梵:半夜的清雅梵呗。忽微吟:忽然轻轻吟诵。
  6. 苍苔:青苔,一种绿色植物。白石:白色的石头。青菁饭:用青苔拌饭,古代贫民的一种食物。
  7. 兴不禁:兴致勃然不能自已。东林:寺庙名,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南。
    【赏析】
    此诗为宿惠公禅堂之作。首联写禅堂的幽静,第二联写禅堂的清静,第三联写禅堂的寂寥和僧人的闲适,第四联写夜深人静时的禅堂生活,最后写诗人的感怀。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首联“曲径幽斋不可寻”是说通往禅堂的小道弯曲而幽深,很难找到。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曲径”是实写,但“幽斋”却是虚写;因为小道虽曲,但并不幽,而“幽斋”却很幽,所以不易寻到。这两句既写了环境的幽静,又写出了环境的偏僻。“行处竹阴阴”是说走到禅堂的时候,四周都是茂密的竹林,阳光斑驳地洒在竹影中,使人感到幽暗而安静。“行处”是实写,表明这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的景物;“竹阴”是虚写,说明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禅扉行处竹阴阴”一句,是此诗的关键句,它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禅扉”是禅宗寺院的大门,“禅扉行处”是说作者在禅门之外行走,“竹阴阴”是说四周都是茂密的竹林。“行处”是实写,表明这是作者亲自走过的道路,同时也暗示了禅门之近;“竹阴”是虚写,表明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也暗示了禅门之幽。通过“行处竹阴”与“禅扉行处”的对比,表现了禅门之幽深、僻静的特点。
    颔联进一步写禅门的清静。由于禅门僻远,所以很少人到那里去。这两句虽然只是客观描写,但实际上已经蕴含着主观感情。作者之所以要强调“客来深院无人语”,是因为他不愿意听到嘈杂的声音,更不希望看到喧嚣的景象;而之所以要说“香袅空帘有磬音”,是因为他认为只有磬音才是最悦耳、最宁静的音乐。这两句诗虽然写得含蓄,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禅门清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写禅门的清静。“竟日悬灯元不灭”是说禅门整夜都点着灯笼,而灯笼却没有熄灭过;“中宵清梵忽微吟”是说深夜里传来了悠扬的梵呗声,而这梵呗声又突然停止了。这两个短句虽然很短,但却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效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不同。第一句所写的景象是客观的,而第二句所写的景象则是主观的;第一句所写的是平静的生活,而第二句所写的则是动荡的生活。正因为这样,所以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同时出现时,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诗句更加优美,而且使读者的心情得到极大的安慰。
    尾联写禅门的寂寥和僧人的闲适。“苍苔白石青菁饭”是说禅门周围长满了青苔和石头,上面放着一碗青菁饭;“月满东林兴不禁”是说月光洒满了东林山,使得僧人的心情难以平静。这两句诗虽然写得平淡无奇,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禅门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七律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得很有气势,既有深沉的情感,又有优美的意境,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