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超三昧,谈空寂万缘。
祥云停祗树,法雨暗诸天。
化鹤春巢翠,降龙夜咽泉。
劫尘归幻梦,功德两愀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内容为:

飞锡超三昧,谈空寂万缘。
祥云停祗树,法雨暗诸天。
化鹤春巢翠,降龙夜咽泉。
劫尘归幻梦,功德两愀然。

译文

飞锡超三昧,谈空寂万缘。
祥云停驻在祇陀树林,法雨昏暗降临于诸天。
化为白鹤栖息在春天的翠绿树上,降下神龙夜晚在泉水中低吟。
世间的尘世回归到了虚幻的梦境之中,功德两重使人忧愁不已。

注释

  • 飞锡:指僧人步行到寺院或塔前时,将锡杖(僧用的一种拐杖)放在塔前,以示虔诚。
  • 三昧:佛教用语,指达到一种境界或悟道的境界。
  • 谈空:谈论虚无、无实体的事物。
  • 祥云:吉祥的云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象或事物。
  • 祗树:梵语,意为“清净”,这里指佛教中的菩提树下修行。
  • 法雨:佛教用语,指佛法如雨般普降众生。
  • 化鹤:指神仙或圣人所化的鹤。
  • 降龙: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可以呼风唤雨,降龙表示神灵降临。
  • 劫尘:佛教术语,指世间的尘世和苦难。
  • 幻梦:虚幻的梦想,比喻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
  • 功德:佛教用语,指修行者所做的善行和积累。
  • 愀然:形容内心感到悲伤或有某种不安的感觉。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宗教色彩的诗歌,通过对佛寺环境的描绘和对佛法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以及修行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许多佛教的术语和象征,如“三昧”、“祥云”、“法雨”等,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诗歌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尘世与佛界、生与死等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对修行意义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文化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