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怀抱几回开,心事都凭雁往来。
当路有岐应惜往,畏途知止合怜才。
正愁门外尘封睫,且觅床头酒晕腮。
千里鄮江晴涨绿,几时荡桨亦奇哉。
【译文】
在府中任职,我的心情时常如这飞雁一般,时开时闭,心事全凭它传递。当官的道路有很多岔路应该珍惜,畏惧前途而停止前进应该同情。正愁门外的尘埃遮住了眼睛,暂且找些酒来晕红脸颊。千里鄮江涨绿春水,什么时候才能荡起船桨,也去欣赏那美景。
【注释】
正德丁卯:明正德元年(1506)。
府丞:官职名。
应召:接受朝廷召唤。
寓:寄住。
永庆寺:寺庙名。
奉寄:敬赠。
仁仲家兄:指作者的兄长。
商决:商量决定。
去就:仕宦的进退。
苏集:苏轼的文集。
其二:第二首。
客中:指在外做官的人。
几回开:几次打开心扉。
心事都凭雁往来:把心事寄托在飞鸿传书上。
当路有岐应惜往:仕途中有许多歧路,应该珍视那些值得留恋的。
畏途知止合怜才:面对艰难险阻,要懂得适可而止,怜惜那些才华出众的人。
正愁:正在为…而忧愁。
尘封:尘土蒙盖。
门外:指朝廷之外。
鄮江:长江下游支流之一,流经江苏、浙江两省。
晴涨:天气晴朗时水位上涨。
鄮:古县名,今属江苏省。
鄮江:即鄮水,古称之。
荡舟:泛舟,乘船出游。
【赏析】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在正德丁卯年冬天,因应召赴德州知府任所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在外做官时的感慨和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第一句“正德丁卯冬以府丞应召寓德州永庆寺奉寄仁仲家兄商决去就之怀”,点明了写作背景,即作者因应召赴德州知府任所而写这首诗。其中正德丁卯是指明朝正德元年(1506),“冬以府丞应召”说明作者是以知府的身份被朝廷召见;“寓德州永庆寺”交代了诗人的住处;“仁仲家兄”则表明这是给其兄的一首诗;“商决去就”则是说这首诗是在商议自己的仕途去留之际所作。
第二句“客中怀抱几回开,心事都凭雁往来”,是写诗人身处外地时的复杂心情。这句的意思是:身在外地,心情反复变化,就像信使的翅膀一样不停地往返奔波,把心事都寄托在飞鸿传书之上。这里既表现了作者身处异地时孤独寂寞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国家忠诚无私、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
第三句“当路有岐应惜往,畏途知止合怜才”,是表达作者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态度。这句的意思是:仕途中有众多的道路可以选择,应当珍视那些值得留恋的。面对艰难险阻,要懂得适可而止,怜惜那些才华出众的人。这里既表现出作者对于仕途道路选择的认识,又表现出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珍视。
接下来几句,都是对仕途之路的感慨。第四句“正愁门外尘封睫,且觅床头酒晕腮”,意思是说:正为外面的尘世纷扰而苦恼,只好借酒浇愁;第五句“千里鄮江晴涨绿,几时荡桨亦奇哉”,意思是说:家乡鄮江的水面已经变得碧绿如翡翠,不知何时能再荡起一叶扁舟去观赏那美丽的景色呢?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又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仕途之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认识和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无私、忧国忧民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