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移化工,亭亭写修竹。
高岸展阨塞,涓流带滫洑。
节撼首阳山,风吟淇水隩。
冰霜岁寒深,雨露湘江逐。
朝阳仪凤毛,笙镛满山谷。

【译文】

是谁移来造化之功,亭亭写出修竹的风姿?

高岸上展现隘塞之威,细流中带着泥沙的踪迹。

节操坚贞不屈,犹如首阳山上的松柏;

风吹过淇水曲折,发出山涧回响的歌声。

冰霜岁寒深,犹见雨露滋润的湘江。

朝阳照耀,仿佛仪凤羽毛一般灿烂;

笙管乐器,满山都是美妙的乐音。

【注释】

(1)何人:何者,指谁。移工:移运、搬运。化工:自然造化,指自然界。亭亭:高耸而优美的样子。

(2)阨塞:地势险要之处。

(3)滫(yǎn)洑(fú):水激石而生的泡沫,也泛指水流。

(4)首阳山:位于今河南济源市西北,相传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逃于此山饿死。后因以“首阳”指代坚持气节的人。

(5)凤毛:凤凰的羽毛,这里指仪凤。仪凤毛,比喻仪态端庄。

(6)湘江:即潇水,在今湖南省境内。湘水流入洞庭湖,然后注入长江。湘江两岸多有胜景,这里借指湘江一带风景。

(7)仪凤毛:仪凤,传说中的一种祥鸟,其羽可以制琴瑟。仪凤毛,比喻仪态端庄的乐器。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在欣赏湘江景色时,被一幅画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全诗共六句,每句七字,四句对仗工整,两句一韵,中间两联分别描绘了湘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尾联写观画的感受,赞美画中的“湘江”。

首联“亭亭写修竹”,点明画的主题是竹子。竹子四季长青,枝干挺拔,因此成为画家常用以表现坚韧不屈精神的题材。

颔联“高岸展隘塞,涓流带滫洑”,进一步描绘画面中的景象。“高岸”指崇山峻岭,“隘塞”则形容山势险要、难以通过,这为画竹增添了一种雄浑苍茫之感。而涓流、滥(xuán)洑,则是指细小的流水,这又给画面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气息。“节撼首阳山,风吟淇水隩。”这一联则将画面中的人物与画中景象相联系。“首阳山”指的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不愿接受周武王所封的“国邑”(地名),他们选择在首阳山上绝食而死的故事。此处暗用此事,既表达了作者对坚守气节之人的赞美之情,又与上联中“首阳”“淇水”相对,形成了上下呼应的格局。同时,“节撼”、“风吟”等字眼,又赋予了画面以灵动之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悠扬的歌声。

颈联“冰霜岁寒深,雨露湘江逐。”进一步描绘了画中景象。“冰霜”一词,既是对冬天严寒天气的直接描摹,又暗喻诗人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风貌。“雨露”二字,则是对春天万物生长、生机盎然景象的生动描绘。“岁寒深”与前文的“冰霜”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不畏寒冷、勇于进取的精神;而“雨露”与“湘江逐”的搭配,又将画面从冬季过渡到了春季,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尾联“朝阳仪凤毛,笙镛满山谷。”则是对整幅画的评价。“朝阳”一词,既点明了时间是在早晨,又暗示了画中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仪凤毛”则是对画中人物的一种赞美之词,意指画中人物仪态端庄,如同天上的神鸟凤凰一般。最后一句“笙镛满山谷”,则是指整幅画中充满了悦耳的音乐之声。这一结尾,既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