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沙压尽园无叶,一月长安三见雪。
登高望远极空明,天上人间两奇绝。
吟髭欲撚冰先断,冻指未动弦应折。
轻怜衣袂逐风扬,浅讶屐痕随步灭。
西冈径滑猱难度,北海波寒鳌未掣。
真疑地骨高比山,始信天机织成缬。
宁将巧技争图画,且胜高谈霏锯屑。
倏前忽后同积薪,乍有还无不盈瞥。
神游隔世虚劳想,妙入忘言谁解说。
岁寒交谊转寥寥,独有庭松如屈铁。
诗句翻译与赏析:
注释:
尘土压尽园无叶,一月长安三见雪: 描述的是冬季长安城的景象。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城市,或者是历史上的某个重要都城。”尘沙”指地面上积累的尘土,”园无叶”则形容树木被积雪覆盖,没有叶子。”一月长安三见雪”表示这个冬天异常寒冷,一个月中多次降雪。
登高望远极空明,天上人间两奇绝: 描述了站在高处远眺时的感受。”空明”意味着开阔、清澈、明亮,可能是指天空或自然景色的清朗。”天上人间两奇绝”表达了对这壮观景象的赞叹,将天地间的美丽比作无与伦比的奇景。
吟髭欲撚冰先断,冻指未动弦应折: 这是描写作者在寒冷环境中创作诗文的情景。”吟髭”即胡须,”欲撚冰先断”说明胡须因寒冷而变硬甚至断裂。”冻指未动弦应折”则描绘了手指因寒冷而僵硬,以至于无法动弹,但乐器(弦)依旧可以发出声音。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在严寒中的坚持和毅力。
轻怜衣袂逐风扬,浅讶屐痕随步灭: 描述了诗人在户外行走时的轻松与愉悦。”轻怜”意味着喜爱,”随风扬起的衣袂”表明行走时衣服随风飘扬。”屐痕随步灭”则形容行走时鞋上的痕迹随着步伐的消失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冬日户外活动的喜爱和轻松的心情。
西冈径滑猱难度,北海波寒鳌未掣: 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自然环境中的动物行为或景观。”西冈径滑”可能指的是西边的山冈上的小路,由于冰雪的覆盖而变得滑。”猱难度”可能是指猕猴等动物在崎岖的山路上行动的难度。”北海波寒鳌未掣”则描绘了北海(大海)的波涛由于寒冷而显得格外冷峻,大鳌(海龟)也没有出来觅食的迹象。这两句诗展现了冬天自然界的独特景象和生物的活动状态。
真疑地骨高比山,始信天机织成缬: 这两句可能是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惊奇和敬畏之情。”真疑地骨高比山”意味着真的怀疑大地的骨骼是否能够与山峰相比,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惊叹。”天机织成缬”则描绘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仿佛是上天的巧手所织成的图案。这两句诗赞美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精巧。
宁将巧技争图画,且胜高谈霏锯屑: 表达了一种谦逊态度,认为艺术创作(如绘画)并不需要过分的技巧比拼,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意境和情感传达。”宁将巧技争图画,且胜高谈霏锯屑”的意思是宁愿拥有精湛的艺术技巧,也不愿在空谈中获得一时之快。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对技艺的追求的态度。
倏前忽后同积薪,乍有还无不盈瞥: 通过比喻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了事物变化迅速、瞬息万变的特点。”倏前忽后同积薪”可能指的是堆积的柴火,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会逐渐积累起来,但同时也随时可能被风吹散。”乍有还无不盈瞥”则表示某物出现后又消失,似乎总是不完整的存在。这两句诗强调了事物无常、变化多端的特性。
神游隔世虚劳想,妙入忘言谁解说: 表达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神游隔世”意味着心灵飘向遥远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妙入忘言”则意味着领悟到了某种超越言语的智慧或道理。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智慧追求的向往。
岁寒交谊转寥寥,独有庭松如屈铁: 描述了在困难时期友情的稀少和孤独感。”岁寒”可能是指冬天的寒冷,象征着友情或关系在逆境中的脆弱。”独有庭松如屈铁”则描绘了庭院内的松树在严冬中依然挺拔如铁,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友情或意志。这两句诗展现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真挚的友情也能像坚不可摧的松树一样存在。
译文:
尘沙压尽园无叶,一月长安三见雪。
登高望远极空明,天上人间两奇绝。
吟髭欲撚冰先断,冻指未动弦应折。
轻怜衣袂逐风扬,浅讶屐痕随步灭。
西冈径滑猱难度,北海波寒鳌未掣。
真疑地骨高比山,始信天机织成缬。
宁将巧技争图画,且胜高谈霏锯屑。
倏前忽后同积薪,乍有还无不盈瞥。
神游隔世虚劳想,妙入忘言谁解说。
岁寒交谊转寥寥,独有庭松如屈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和深情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