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尽处控蛮荆,丝竹分音向此鸣。
吾道东来诒小子,延平去后见先生。
中江自洗传经笔,潜岳曾悬刺史旌。
风转花前莺乍歇,月窥林下鹤初行。
祇闻刻漏投阶响,不问翘车过馆声。
一字经年才得去,对谈三夜遽相惊。
悠悠古道堪谁续,渺渺余怀与世平。
愿引弦歌联比屋,遥从天际到山城。

吴山尽处控蛮荆,丝竹分音向此鸣。

注释:

  • “吴山”指位于浙江省西部的天目山,是浙西的重要名山。
  • “尽处”表示到达尽头的意思。
  • “控蛮荆”意为控制蛮夷之地。
  • “丝竹分音”是指音乐中的琴瑟和管乐器等发出的声音。
  • “分音”意为分开声调。
  • “向此鸣”意味着这里发出的声音。

译文:

在吴山的尽头,我抵达了控制蛮夷之地的地方,这里的丝竹乐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回荡。

吾道东来诒小子,延平去后见先生。

注释:

  • “道”在此句中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道理或学问。
  • “诒”有教导、传授之意。
  • “小子”是指年轻的学生或晚辈。
  • “延平”通常指的是宋朝的朱熹,他在这里可能指另一位学者或老师。
  • “见”是看见、见到的意思。

译文:

我带着从东边带来的儒家思想去教导年轻人,而在延平离开之后,我看到了他的弟子们。

中江自洗传经笔,潜岳曾悬刺史旌。

注释:

  • “中江”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如长江的一部分。
  • “自洗”可能表示自我清洗、反思或净化。
  • “传经笔”指的是书写经典著作的工具。
  • “刺史旌”是指古代地方官的旗帜,这里可能指的是朱熹在任上时悬挂的旗帜。

译文:

中江的水洗净了我书写经典著作的工具,而潜岳山上悬挂的刺史旗帜见证了我的学术生涯。

风转花前莺乍歇,月窥林下鹤初行。

注释:

  • “风转花前”描绘了春风轻拂花朵的情景。
  • “莺”即黄莺,是一种常见的鸟类。
  • “乍歇”意味着忽然停止,此处形容黄莺停息的场景。
  • “月窥林下”描绘了月光穿透树林的景象。
  • “鹤初行”则描述了鹤开始行走的场景。

译文:

春风轻拂之下,花儿旁的黄莺忽然停下了歌唱;月光照在林下的空地,一只鹤开始缓缓行走。

祇闻刻漏投阶响,不问翘车过馆声。

注释:

  • “刻漏”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通常以沙漏的形式出现。
  • “投阶响”描述的是时间流逝的声音。
  • “翘车过馆声”指的是车辆行驶的声音。

译文:

我只听到时间流逝的声音,没有听到车子穿过院子的声音。

一字经年才得去,对谈三夜遽相惊。

注释:

  • “一字”可能指的是一个字或者一个字的笔画。
  • “经年”表示经过一整年的时间。
  • “遽相惊”意味着突然感到惊讶。

译文:

经过了一整年的时间才得以离去,与他们的对话持续了三夜,突然间感到了惊讶。

悠悠古道堪谁续,渺渺余怀与世平。

注释:

  • “悠悠”意味着漫长、遥远。
  • “渺渺”意味着渺小、微小。
  • “与世平”表示与世无争、平静地面对世界。

译文:

漫长的古代道路还能由谁来继续,我微小的情怀与世无争,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

愿引弦歌联比屋,遥从天际到山城。

注释:

  • “比屋”指每家每户。
  • “弦歌”通常指的是音乐和诗歌。
  • “遥从天际到山城”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文化传播到遥远的地方的愿望。

译文:

我希望将弦歌之声传递到每一户人家,让我们的文化从天空延伸到这座山城的每个角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