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西望溯流飔,欲吊唐魂诵楚辞。
寄远束刍谁与致,冲寒瘦马不胜骑。
心悬晋岭瞻云地,功在虞渊取日时。
预拟明年寒食候,莓苔壁上为留诗。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注释内容分析,最后再结合写作背景、作者思想、表现手法等内容进行分析赏析。注意要全面把握诗句内容,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逐联分析。
“碧山西望溯流飔,欲吊唐魂诵楚辞。”首联写诗人西望长安,想凭吊唐朝的遗迹并诵读《楚辞》中有关悼念先帝之篇。这里用“西望”表明诗人对国运的关切,而想凭吊唐皇陵寝则说明诗人对大唐江山的眷恋和怀念。诗人在登长安城楼之际,不禁悲怆万分,想到大唐帝国已经灭亡,自己又远离朝廷,心中十分不安,于是便吟诵《楚辞》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流飔”,即疾风,这里指诗人西望长安时,感受到的狂风暴雨般的气氛。
颔联:“寄远束刍谁与致,冲寒瘦马不胜骑。”意思是:我托付给远方的人,将祭品送到了狄梁公祠下,但谁能替我完成这一心愿呢?这匹马冒着严寒,瘦骨嶙峋,难以驾驭,无法继续前行了。“寄远”是送的意思。“束刍”,“束”通“束”,捆扎;“刍”,草;“献”,赠送。“寄远”,即把东西送给远方的人。“冲寒”,即经受寒风的吹袭。“瘦马”,即消瘦之马。“不胜”,不能承受之意。“羸马”,即病弱之马。“羸”,身体瘦弱。“胜”承受。“寄远束刍”,即把祭物寄放在远方的人那里。这两句写诗人把祭祀之物寄放在狄梁公祠下,但无人能够送达,只能让瘦弱的老马代为前往。
颈联:“心悬晋岭瞻云地,功在虞渊取日时。”意思是说,我心系着晋阳,遥望着白云缭绕的山顶,企盼有朝一日功业成就,能像虞舜一样登上三公之位,享受荣华富贵。“心悬”,即悬系于心上。“晋岭”,指晋州一带,这里借指晋阳。“瞻云地”,仰望着白云缭绕的山头。“虞渊”,指虞舜时代。传说舜曾登南岳衡山,观大雁南飞,见其列队有序,因悟天人之道。后因以“虞渊”为帝王治国兴道之所。“虞渊取日时”,即希望像虞舜那样治理天下,造福人民。“虞渊”,指虞舜时代。“取日”指治理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功在”,即功劳在于。“虞渊取日时”,就是希望像虞舜那样治理天下,造福人民。
末尾二句:“预拟明年寒食候,莓苔壁上为留诗。”意思是说,我想提前在墙上留下一首诗作为明年寒食节的凭吊和纪念。“预拟”,即预先打算或设想。“莓苔”,长年生长苔藓的墙壁。“寒食”,即寒食节。“候”,等候,等待。“莓苔”,即长满青苔的墙。诗人想要通过在壁上题诗来表示对唐王朝的思念之情和对大唐盛世的怀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819),当时诗人身处长安,面对残破的山河,怀着亡国之痛,写下了这首七律。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当时诗人身在长安,心怀家国,面对残破的山河,怀着亡国之痛,写下了这首七律。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怀古、追忆往昔的情景。开头一句写诗人站在长安城楼上西望,看到西风劲吹,寒气逼人,想到唐王朝已灭亡,而自己却远离京城,心情十分不安。第二句“欲吊唐魂诵楚辞”是说诗人想凭吊唐朝的遗迹并诵读《楚辞》。因为诗人认为唐王朝是承袭了周武王的功业而兴起的,所以他想凭吊唐朝的遗迹并歌颂周文王的业绩。第三句“寄远束刍谁与致”,是说诗人把祭祀之物寄放在狄梁公祠下,但无人能够送达,只好由老马代为前去。第四句“冲寒瘦马不胜骑”,是说那匹受不住寒冷的老马瘦骨嶙峋,不堪重负,走不动了。这四句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第五句“心悬晋岭瞻云地”,点题。诗人心系着晋阳,遥望着白云缭绕的山顶。第六句“功在虞渊取日时”,诗人企盼有朝一日功业成就,能像虞舜一样登三公之位,享受荣华富贵。“功在”,即功劳在于。“虞渊”,指虞舜时代。传说舜曾登南岳衡山,观大雁南飞,见其列队有序,因悟天人之道。后因以“虞渊”为帝王治国兴道之所。“取日”指治理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这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能像虞舜那样治理天下,造福人民。
末二句“预拟明年寒食候,莓苔壁上为留诗”。诗人想提前在墙上留下一首诗作为明年寒食节的凭吊和纪念。“预拟”,即预先打算或设想。“莓苔”,长年生长苔藓的墙壁。诗人要在长满青苔的墙上题诗,以寄托自己的情怀。
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写登高所见,渲染了凄凉的氛围;颔联抒发了自己的哀思;颈联表达了自己向往虞舜盛世的愿望;末联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