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
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
今日兵戈皆耒耜,当时父老更儿童。
循良合是升平事,要录书生抚字功。
诗解
- 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
- “千里长淮绕县东”:描绘了临淮县被长淮河(一条大河流经该地)环绕的景象,展现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广阔性。
- “两城佳气往来通”:描述了县城内外的繁荣景象,人们来往穿梭,商业、文化活动频繁,展现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活跃。
- 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
- “封移旧地同周镐”:这里的“封移”可能指的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或变更,使得临淮县与过去的区域有所差异。通过这样的变化,可以联想到历史上的变迁或政治上的调整。
- “周镐”:可能是对历史人物的提及,或者是一个地名,但在这里没有具体的解释。
- “世有遗恩比汉丰”:这句话表达了对临淮地区过去统治者的感激之情,他们留下了恩泽,使得临淮地区的人民能够享受到和平与发展的时光。
- 今日兵戈皆耒耜,当时父老更儿童。
- “兵戈皆耒耜”:这里的“兵戈”指的是战争或武器,而“耒耜”则是中国古代农民使用的农具,这里用来比喻战乱带来的破坏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当时父老更儿童”:描述了战乱时期,老人和孩子都遭受了战争的苦难,体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循良合是升平事,要录书生抚字功。
- “循良合是升平事”:这里的“循良”指的是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认为在战争中保持这样的品质是值得称赞的事情。
- “要录书生抚字功”:提到了书生在战争中的功绩,他们不仅参与了战斗,还在战后负责安抚百姓,保护社会秩序,这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赞扬。
译文
- 千里长淮绕县东,两城佳气往来通。
- 描述临淮县被长淮河环绕的景象,以及县城内外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来往交流。
- 封移旧地同周镐,世有遗恩比汉丰。
- 表达对临淮地区过去统治者的感激之情,他们留下了恩泽,使得临淮地区的人民能够享受到和平与发展的时光。
- 今日兵戈皆耒耜,当时父老更儿童。
- 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状况,老人和孩子都遭受了战争的苦难。
- 循良合是升平事,要录书生抚字功。
- 赞美了在战争中遵循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士兵和书生的功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临淮县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革中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战争与和平、老者与儿童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创伤和损失。最后,诗人强调了遵循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以及对书生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的认可。整体上,这首诗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