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袍萧索不胜凉,坐爱芳心共日光。
何用门前看五柳,始知秋后有重阳。
故园栽处田应熟,小市开时药正香。
自古交期须岁晚,相过不敢避风霜。
【注释】
周原:指陕西的长安附近地区;席上赋:即席赋诗。十月菊:菊花在十月开花,故称十月菊。布袍:粗布制成的衣服。萧索:凄凉、冷落的样子。不胜凉:忍受不了寒冷。坐爱:坐拥着。芳心:比喻菊花的花朵。共日光:与太阳光相照映。何用:为什么。看:瞧。五柳:晋朝陶渊明曾在宅边种五棵柳树,所以后人称之为“五柳先生”。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田应熟:《诗经·七月》云:“八月断薄暑,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谓秋收已毕,田野皆熟。小市开时:小市,集市。正香:正当香气四溢。交期:指男女婚配的季节。须岁晚:必须等到岁末年终。相过:相互访问、往来。避风霜:躲避寒风冷霜。
【赏析】
这是一首写重阳节宴饮作乐的七绝。诗人在席间赋诗以咏菊。
首句写诗人身穿布袍站在清冷的秋风中,面对菊花,不禁生出一股凉意,不由得感叹于眼前菊花的傲骨凌霜之气,于是便萌生了观赏这菊花的念头。次句点出观赏菊花的对象——菊花。“芳心”二字是写菊花盛开时的颜色,它与太阳光相映成辉,更显鲜艳夺目。三句说,为什么要把眼光从菊花转向五柳树?原来,在五柳树下观赏的正是陶渊明,陶渊明是唐代诗人李白仰慕的先贤,他常以五柳先生自喻。“始知”二字写出了对前人精神境界的赞叹。四句写重阳佳节之时,人们往往忙于收割,而诗人却能在故园里欣赏到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闻到阵阵清香的药物气味。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而且写出了重阳节后天气渐暖,正是农忙季节,农民们忙着收割庄稼,而此时诗人正在家乡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五、六句写重阳节后人们常常忙于购买药材,而诗人此时却在小市里买到了香气四溢的药,真是令人欣喜。最后一句写自己和对方都到了交合的年龄,应当在这个时候互相拜访,而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躲避风霜雨雪了。
这首诗是重阳节作客他乡时所作。全诗通过诗人与友人相聚赏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感受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观心态。